> 当前位置:首页 >> 红色龙都 >> 英烈楷模

高镇五(下)

发布时间: 2015/7/4 16:05:36   作者:翟小乾   来源:濮阳党史网   浏览次数:
摘要: 为抗日奔走 办游击教育 1937年12月15日清丰县城被日军占领。深重的国难家仇,使高镇五忧心如焚,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的英明主张

为抗日奔走  办游击教育
1937年12月15日清丰县城被日军占领。深重的国难家仇,使高镇五忧心如焚,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的英明主张,使他看到了光明,看到国家的前途和希望。他深深地认识到:只有全国各民族团结起来,将侵略者赶出去,人民才会有安稳的日子。于是他积极地投身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民族抗日救亡运动中去,不顾年近花甲之躯,到处奔走呼号:“有人出人,有枪出枪,有钱出钱,有知识出知识”、“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高镇五回忆说,抗日战争爆发,是他由旧民主主义者转变为新民主主义者的转折点。
抗战初期,高镇五与他的学生晁哲甫、平杰三、赵纪彬等共同以清丰县为中心,联络大名、南乐、内黄、濮阳文化教育界进步人士,成立了“冀南文化界抗日救国会”,发动并组织知识分子、青年学生,积极行动起来,投身轰轰烈烈的民族抗日中去。不久,他又根据特委在清丰县六塔集召开的抗战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协助晁哲甫举办了“清丰县乡村教育工作团”训练班,主要为开办抗日学校作准备。接着又成立了“抗日小学编委会”,课本编成后发行数县。训练班结束后,各县普遍成立了抗日小学,不少农村还办起了抗日夜校。
高镇五为抗战教育编写课本的同时,还为宣传抗战编写歌谣、戏剧、快板、活报剧等。1938年 4月,河北民军第一路第四支队在清丰逮捕了汉奸维持会24人,镇压了其中8名顽固分子。高闻讯后兴奋地写道:
四支队,进清丰,
包围维持会,四面不透风,
捉住汉奸贼,个个上了绳。
……
1939年底,在直南特委支持下,清丰县民训科兴办了妇训班、民训班、文化训练班等,高镇五为这些训练班巡回上课,在此基础上他又和晁哲甫等,根据党的教育工作和抗战需要,创办了冀鲁豫边区抗日中学,以抗战的游击形式,办抗战的游击教育,使教育和抗战、教育和生产等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因陋就简,走到哪里,教到哪里,宣传到哪里,村头、路边、树下,黑板一挂就成了课堂。他写教材,将抗日教育、时事政策教育渗透到文化知识中去,在为“妇训班”编的《放脚歌》中写道:
小金莲,三寸三,
工作学习都不便,
要打鬼子跑不动,
只会围着锅台转。
放了脚,不作难,
能工作来能生产,
抗日赛过男子汉。
还写道:
妇女们,求解放,
夺取解放理应当,
男女地位要平等,
参加抗战上学堂。
他利用这些通俗易懂、易记能唱的形式,带领学生跑遍边区村村镇镇,走到哪儿,唱到哪儿,鼓舞并发动群众进行抗日斗争。
1940年,抗战逐渐进入艰苦时期,边区形势日益紧张,他除带领学生坚持学习外,还组织学生和妇女会、姐妹团、儿童团在根据地进行站岗、放哨、巡逻、盘查行人等防奸除奸工作,维护地方治安,有力地支援了地方的抗日斗争。4月,他和晁哲甫等,按照抗大方针,在濮阳县东北庄建立了冀鲁豫边区抗日中学。在回忆这段生活时,他说:“当时正是抗战最艰苦的阶段,我经常带着学生和敌人周旋,黑夜行军。疲惫不堪的时候,就睡在野地里。我到处为学生张罗食宿,学生们也尽力照顾我的安全。”1940年日军“五·五”扫荡(农历五月五日)后,为了适应斗争需要,高镇五带领300余名学生,转入地下活动。为了躲避敌人的通缉,他隐蔽到乡间秦家村秦孟松家里,坚持为党工作。
高镇五有很高的民族气节和操守,在秦家隐居五年中,正赶上灾荒年。他和秦孟松一家常以草根树皮充饥,而对日军、汉奸、土匪、军阀和国民党顽固派的无数次威逼和利诱丝毫不为所动。汉奸头子、日本宪兵司令张裕元,利用与高的师生关系,多次用重金聘请他去城里当维持会长,均遭严词拒绝。
高镇五在艰苦的岁月,能始终坚持民族气节和抗日必胜信念的精神支柱,是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抗战开始,他在流亡中见到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心情无比苦闷,曾一度产生过悲观情绪。自从读了《论持久战》后,他的精神大振。他说:“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是我在抗战中从悲观失望的泥潭中走出来的转折点,也是以后保持革命的乐观主义的精神法宝。”
抗战后期,斗争更为艰苦,日军为了垂死挣扎,以更残忍的手段,屠杀抗日民众和爱国人士。他们对高镇五利诱不成,便指使特务夜里恫吓。汉奸头子张裕元、宪兵队长郭洛平,曾带宪兵队围住秦家,企图用绑架的手段逼他。高镇五义正词严地说:“你们要硬抓我走,我就碰死在这里!”张看他软硬不吃,实在无奈,便“扑通”一声跪下,哀求道:“高老师,我求您了,看在师生的情份上,您就出来帮帮忙吧。”高镇五气愤地说:“我是中国人,绝不能卖国求荣当汉奸,日本人到处杀我们中国同胞,我怎能为虎作伥!”张厚着脸皮辩解道:“先生过去不是曾教导弟子:大丈夫能屈能伸、能大能小、能柔能刚吗?现在我们打不过人家,投降是为了曲线救国呀。您不是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吗?现在人在矮檐下,怎能不低头呢?”高冷笑道:“你真不愧为我的‘高徒’?我讲的‘能屈能伸’是说做事要讲点谋略,不是让你卖身投靠,认敌为友;我说的‘识时务者’是说要顺应社会潮流。当前的社会潮流,是全国上下,一致抗日,而不是让你去当亡国奴。我给你们讲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你还记得吗?”张裕元张口结舌,无以对答。但仍死皮赖脸地说:“你不走,我就住在这里等你。”这一招,把高难住了。但他灵机一动说:“既然你如此心诚,我就跟你走一趟,但要给我三天时间,做做准备。”张喜出望外,连声道:“好,好!三天后我来接您。”便骑马走了。高镇五松了一口气,匆忙收拾一下,便带着秦朝换(秦孟松之孙,以后做高的警卫员)连夜离开了秦家。
三天后,张裕元再到这里,已经人去楼空,唯有桌子上写着几行大字:
头可断,肢可分,清丰县城不可进,
头可断,血可流,民族气节不可丢!
头可断,血可淌,维持会长不可当!
末尾四个字是“老夫去也”,张气得哭笑不得,猛抬头看见墙上挂着一帧工整的条幅:
竹可焚,不可毁其节,
玉可碎,不可改其白。
张顿时羞得面红耳赤,无地自容,气急败坏地溜回城里去了。
高镇五离开秦家后,中共冀鲁豫区党委为了他的安全,把他隐蔽起来了。他利用这个时间编写抗日教材和宣传抗日的戏剧、诗歌等,他把满腔的抗日爱国热情、民族气节都倾注到教材和课本之中。《拆城歌》中写道:
九月九,重阳节,
清丰群众把城拆;
拆城不让鬼子用,
免得百姓遭浩劫。
在《识字本》中写道:
国民党,共产党,
两党合作为救亡。
谁抗日,英明党,
谁不抗日要灭亡。
《逃难歌》:
东逃难,西逃难,
东逃西逃都有难。
没有吃,没有穿,
有家难回不得安。
大家都要团结紧,
快快起来上前线。
饿死战死都是死,
战死才是英雄汉!
他还编写了一些小话剧、小戏曲,如《送子参军》、《火烧张村》、《争平等》、《公审张裕元》等,并亲自组织了一支30多人的宣传队,到处演唱宣传,很受群众欢迎。
这时,他还以一个民主爱国人士身份参加了共产党的整风。后来他在文章中回忆到:1943年整风期间,当时生活很艰苦,但我很高兴,因为我从此明白了教育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明白了教育必须服从革命事业,争取长远利益,从而批判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教育观点。当时,他曾写过小诗:
任职教育数十冬,
行踪到处受欢迎。
谁知以往多是难,
年逾古稀称整风。
谁谓整风没有成,
土块作枕代曲肱。
席片破帘铺地睡,
常人哪知乐此中?
高镇五进行抗日宣传教育,不仅勤于动笔,而且善于动口,他讲话风趣幽默,妙语如珠。1945年春,日军已自感到了穷途末日,在清丰县城内又修了一道小城。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很是不安,以为日军的城防更加巩固,更难攻破了。高镇五高瞻远瞩,他清楚地看到日军的窘境,风趣地对大家说:“日本人在城内修小城,说明它快要完蛋了,要被打回老家去了。”说着在地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方框解释道:“你们看,这大城套着小城不正是个‘回’字吗?这预兆着他们快被打回老家去了。困在这两道城内,犹如作茧自缚,还能动弹吗?”听他这一讲大家都乐了。接着他又分析形势说:“在国内许多战场上,我们都进入了战略反攻,日本人在中国的处境,已是日暮途穷。在国际战场上,日本在太平洋一败涂地,在东南亚节节失利。日本的同盟国——德国,已彻底战败,苏联红军很快就可抽出手来,和我们一块消灭日本侵略者,你们想想,他们还能蹦几天哪?”这番话把人们的悲观情绪说得烟消云散。高镇五的话,一传十,十传百,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抗日热情,坚定了人们的必胜信念。
在漫长而艰苦的抗战岁月里,高镇五为祖国的抗日救亡和教育事业,奔波操劳,呕心沥血,为党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他作为一个教育家,在冀鲁豫边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精神侵略和文化侵略中,起到了战场上所起不到的作用。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年过花甲的他光荣地当选为冀鲁豫行署参议员。
1946年,冀鲁豫建国学院成立,高镇五应邀到该院任班主任。临行,刘伯承、邓小平亲自为他送行,鼓励他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努力工作。对此,他曾回忆说:“抗战胜利后,我在建国学院任师范部班主任,该校改为第一师范后,我任副校长,在这个阶段,上级曾先后约请我到北方大学、华北大学任教,我感到能力薄弱,都谢绝了,我认为做革命工作,与其大事做不成,不如把能做的事做好。”
高镇五讲课,能把一些艰深的理论,讲得浅显易懂。从中外古今,旁征博引,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他在讲到八股文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束缚学生思想时,举例子说:“清丰县有个二郎庙,有位秀才以村名写了篇八股文《二郎庙》,文中写道:‘二郎者,大郎之弟,三郎之兄,老郎之次子也;庙者庙也,人皆以为碑在庙前,我独以为庙在碑后也……’”学生听了哄堂大笑,于是对那种空话连篇的八股文嗤之以鼻。
他还很善于做人的思想工作。解放战争初期,蒋介石以数十万大军,兵分三路向冀鲁豫解放区大举进攻,我主力部队奉命北撤,建国学院也奉命随之迁到聊城五香社庄。由于根据地缩小,物质供应困难,生活十分艰苦,部分学生思想混乱起来,产生了悲观情绪。为做好学生思想工作,高镇五向大家推荐了一篇刘伯承答前线记者问的优秀军事论文《刘伯承纵谈战局》,讲运动战的意义,退却是为了进攻,正像拳头一样,缩回来打出去才能有力,欲进先退,运动中才能有效地消灭敌人。还列举了一些生动的战例:从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的“退避三舍”,讲到五次反围剿中的诱敌深入,讲什么是运动战。直讲得师生们信心倍增时,他才把拳头有力地一举,大声问:“我们的结论是什么?”同学们一齐高呼:“蒋军必败,我军必胜!”
不久,即传来了捷报:刘邓大军全歼驻大杨湖一带的敌整编“王牌”师两万余人,并活捉敌师长,高闻讯后,兴奋异常,当即赋诗一首以示庆贺:
军事天才刘伯承,
常胜将军显威风。
王牌师长被活捉,
杨湖大战建奇功。
学生们欣喜若狂,拿着他的诗奔走相告,争相传阅。随后,一场以学校为中心的轰轰烈烈的大参军热潮蓬勃兴起,不久便迎来了全国胜利的曙光。
以教育为荣  为人民献身
1949年8月,平原省成立,高镇五为平原省政府委员、抗美援朝河南省分会副主席、省教育工会主席。同期冀鲁豫边区第一师范,改为平原省立师范,校址设在新乡,也叫新乡师范,高镇五任校长。这时他身兼数职,政务系身,工作繁忙,但仍坚持亲自为学生上课,如果到校外开会的时间和教课的时间冲突,他就提前上课,或事后补课。就这样,他以崭新的精神风貌继续着他热爱的教育事业。
1949年9月,新中国即将成立,第一次全国政协会议在京召开,高镇五作为教育界名人应邀参加。会上,他幸福地见到了中共中央和国家的许多领导人,亲耳聆听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讲话,并作为民主人士代表发了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不少人存在着轻视教师职业的错误思想,中学生不愿上师范,上了师范,又不愿当教师的思想很普遍。对此,高镇五提出了“以教育为荣,以教育为乐”的口号,并在全校师生大会上,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以新旧社会的鲜明对比,讲作为一个新中国的人民教师无尚光荣。他告诉大家,重教育则国兴,轻教育则国亡,搞好祖国的教育事业,是每个青年人神圣的使命。教育是关系祖国兴亡的伟大事业,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还自豪地说:“五十年来,我教过的学生大都成了革命干部,他们分布在各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还经常和我密切地联系着,去年我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在怀仁堂的院子里,还遇到我三十年前的学生,我们亲热地谈话,事后我才知道他已是某省的副主席了。像这样的高级干部、专家、学者、英雄、模范,他们会在某种场合遇到我,都亲切地喊一声‘高老师!’然后紧紧握着我的手……。同学们,你们想想,还有哪一样职业,比这种职业更光荣、更幸福、更崇高呢!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怎能不叫人兴奋愉快呢?所以我以工作为荣,以教育为乐,如果让我选择职业的话,第一是教育,第二是教育,第三还是教育!”高镇五的言传身教,不仅稳定和巩固了学生的思想,在社会上也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在他任校长的5年多时间,一批批优秀的人民教师走向了工作岗位。
他很爱护学生,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总坚持正面教育,因势利导。有位学生犯了错误,许多教师主张开除,他不同意,主张给那位学生悔过自新的机会。后来,那位学生参了军,满怀感激之情给老校长写了封信,并寄来一张身穿海军服的全身照片,背后面题了一首小诗:
这张照片,赠给我尊敬的高校长:
您——革命的老人,
青年的方向,
这个人(指照片)在走着
您指引的道路,
在奋斗着
您奋斗的事业。
倘若他有功于人民
请您对他微笑;
倘若他背叛了人民,
请您唾他一口
将他撕掉!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高镇五调任河南省教育厅厅长,他却仍舍不得离开学校和他的学生,他向省委领导请求说:“还是让我当校长吧,教学是我的第一生命,我是离不开学生的……。”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高镇五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后期,大会执行主席周恩来公布了一项议程:与会代表自由发言,时间限于10分钟。高镇五第一个从容地走上主席台,从解放后国内的教育状况,讲到普及和提高教育的办法和设想,他以幽默的谈吐,博得全场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和掌声,讲到最后,他说:“我要为党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讲完对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并伸出右手食指勾了勾,代表们一看表,恰好9分钟。全场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毛主席望着这位身穿长衫,学者风度的老人,问总理:“这位老先生是谁?”总理告诉主席:“他就是冀鲁豫边区人民的老教育家高镇五。”毛主席笑着点点头。会后,毛主席和周总理委托杨秀峰送给高镇五一件古铜色的呢子大衣。他感慨地说:“这是我有生以来,所受到的最大的荣誉,是旧社会里的教书匠所不敢梦想的事情。”
年逾古稀  又获青春
高镇五任教育厅长期间,对全省的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做了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他不顾身兼14职的繁忙事务,仍挤时间到各地市农村的各类学校视察走访,为加速全省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大力提倡群众办学,并总结群众办学的好处是:
1. 因陋就简,满足儿童入学需要;
2. 就近读书,减轻学生家庭负担;
3. 结合生产,便于联系实际;
4. 校设乡村,便于了解情况;
5. 群众集资,节省国家开支。
在他的领导和推动下,全省扫盲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1956年4月,对高镇五来说是终身难忘的时间,他终以77岁高龄,实现了自己几十年来的夙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入党仪式上激动地说:“我是个走科举道路的封建社会里的穷秀才,是一个在旧社会里壮志难酬,潦倒落魄的旧知识分子,是共产党引导我走上了革命道路,并把我培养成为共产主义新人,我决心把我的一切献给共产党,为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奋斗终生。”还即兴赋诗一首:
七十七岁一老人,
今日入党是青春,
执教不辞劳和苦,
誓为革命献终身!
1956年5月1日,《河南日报》发表了高镇五的《我的入党感想》,文中认真地回顾了自己寻求真理,追随革命,由一个封建知识分子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所走过的曲折道路。抒发了他对祖国、对人民的无比热爱、无限忠诚的炽热感情,表达了他决心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
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他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从来不搞特殊化。组织上为照顾他,给他配了小汽车,他却很少用,常常步行去开会。他嘱咐子女:“一定要听共产党的话,搞好工作和学习,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并要求他们,不要靠大人吃饭,要自己闯人生的路。
1957年,刘少奇视察河南,接见了高镇五,肯定和赞扬了他的工作,勉励他永葆革命青春。
1957年春,高提出了关于教育改革的十条建议。万万没有想到,在反右斗争中,竟作为“十条罪状”公开批判,并无限地延长了他的党员预备期。这对他无疑是一次莫大的精神刺激,但他依然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勤勤恳恳地为党工作着,向自己提出了“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的要求。
1960年11月,他被调任省政协副主席,虽年已八旬,但工作热情丝毫未减,坚持正点上班,正点工作,每会必到,生活、工作极有规律,正如他诗中写的:
每日早起六点钟,
洗罢手脸院中行;
左盘右旋千百步,
不怕雨雾不怕风。
一年四季常如此,
劳动习惯已养成,
老汉今年八十整,
身体健康脚下轻。
他还总结了一套长寿秘诀:
饭后千步走,不吃烟和酒,
早睡又早起,穿带随气候。
清心又寡欲,快乐莫犯愁,
不需长寿药,自然得长寿。
为了加强新老干部团结,他还以幽默的笔调写了副对联:
老前辈莫倚老卖老,当吸取青年精神;
新后生休以新夸新,应学习老者经验。
横批是:取长补短。表现了他高尚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966年4月14日,德高望重的老革命教育家高镇五同志,与世长辞了。临终前他留下了这样的遗嘱:“在我工作和有病期间,党对我照顾非常周到,我感激党的关怀,……我有两个要求:一、因为我是个共产党员,我死后要响应党的号召,把我的尸体火化;二、我死后,要求党组织追认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在遗嘱中充分表现了他对党的无限忠诚和热爱。
1981年7月25日,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决定为高镇五彻底平反,恢复名誉,按期(1957年 4月)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这位前清的秀才,民国的先生,抗战中的民族志士,建国后的老教育家,共产党员高镇五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教育思想、教育事业与教育成就,以及为共产党为人民做出的贡献,像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常留人间。

Copyright © 2017 http://www.puyangdangshi.com All Rights Reserve
中共濮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版权所有 承办:中共濮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地址:濮阳市人民路158号 电话:0393-4426890 备案序号:豫ICP备20230224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