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因运载能力大、运输成本低、安全性高、适应性强,号称钢铁交通线、经济大动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现属于濮阳市管辖的濮阳县、清丰县、南乐县、范县(原属山东聊城,1964年划归河南,1978年台前从范县析出设县),隶属原河南省安阳地区管辖。4县因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安阳地区东部,且远离中心城市、国家铁路干线,区位闭塞,交通不便,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河南省委、省政府、安阳地区和铁路部门支持下,从铺设轨距762毫米的“小铁路”(因小于轨距1435毫米的国际标准)起步,1963年,濮阳开始有了铁路。伴随着小火车的“哐当”声,濮阳铁路曾走过24年的窄轨时期。1983年建市后,濮阳铁路事业迎来发展机遇,先后进入准轨时期、高铁时代,并纳入国铁版图。濮阳“小铁路”虽成历史,但其作出的原创性贡献和承载的铁路历史仍值得追忆回味。
源于救灾,初到五陵
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使得包括安阳地区东部各县的灾情非常严重。1963年8月上中旬,濮阳境内连降暴雨成灾,漳河南岸决堤、卫河决口、金堤河下水不畅,进一步加重了灾情。据《濮阳历史大事纪年》载,1963年8月,仅濮阳、清丰、南乐三县,就淹地14.2万公顷,665个被淹村庄毁房数十万间。濮阳县死59人、伤415人,粮食减产540万公斤。南乐县死23人、伤137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38万公顷,占种植面积的86%。1962年至1964年,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李先念,先后4次到濮阳境内视察灾情、解决水事纠纷,研究灾后重建工作。
“小铁路”具有投资少、易修建、见效快、运价低等优点,为加快救灾物资运输、支援灾区渡过难关和灾后重建,1962年,河南省决定由省出资从安阳地区的汤阴,向东至卫河岸边的汤阴县五陵,修建一条762毫米的窄轨铁路。1962年10月,汤五窄轨铁路开工建设。1963年10月,建成通车。总投资304万元,线路全长27公里。这是河南省最早一批建设的窄轨铁路。
救灾物资先通过京广铁路运到汤阴,再利用窄轨铁路转运至五陵,之后装船通过卫河航运(1970年前后停航)至沿岸的内黄、清丰、南乐等县各个渡口,卸货后分发各地。至1965年6月,共为灾区运输救灾煤43万吨,粮食4.3万吨,化肥、农药、农机具、食盐、木材等1.5万吨,为灾区半价运输食品1434吨,免费运送灾民架子车1万多辆。在当时条件下,汤五窄轨铁路成了濮阳人民的保命路。
分段建设,自成体系
在河南省政府、安阳地区和铁路部门支持下,随后十几年间,汤五窄轨铁路不断向东延伸。当时处于经济恢复时期,铁路建设资金捉襟见肘,只能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先铺正线、后铺支线,分期建设、先通后备。铁路职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火车头精神,不等不靠,大干快上,创造了建设快、投运快、成本低等奇迹。先后修建了五陵—濮阳段、濮阳—清丰段、濮阳—范县段、苏村—滑县支线、油田专用线等线路,形成了以汤濮“小铁路”为主干线的地方铁路网。
五陵—濮阳段。起自汤五铁路五陵站,向东跨卫河铁路大桥,经浚县、内黄、濮阳,止于濮阳县城,线路全长50.5公里。主要由省出资建设,共投资450余万元。1964年9月动工建设,1965年7月竣工通车。其中,濮阳县境内设皇甫站、濮阳站。通车当年,即运载救灾物资6万吨,这是其他交通工具无法比拟的。
濮阳—清丰段。该段从汤濮铁路引线向北,续建到清丰县城。1969年10月动工,1971年1月峻工通车,线路全长24公里。建设资金全部由汤濮铁路自筹,共投资158万元。设胡村、里商、柳格、清丰等4站。濮清线建成,方便了群众出行,清丰及毗邻县的用煤问题也得到较好解决。
濮阳—范县段。1977年7月动工,1978年建成通车。线路全长45公里,向东设濮阳东、清河头、柳屯、户部寨、濮城、杨集等6站,并延伸至黄河邢庙险工处,对促进老区建设、运输黄河堤防物资发挥了重要作用。
专用线。1965年到1982年,汤濮铁路先后在五陵、濮阳、清丰、井店、汤阴、胡村等站引线修建11条专用线,方便粮食、煤炭、钢材、木材、石油、沙石等大宗货物运输。
经过20多年艰苦创业,汤濮“小铁路”陆续更新车辆,增添修理设备,建设生产生活基地、医院、学校。至20世纪80年代初,汤濮铁路已自成运输体系。线路全长约162公里,车站21个,桥涵228座,纵横贯穿汤阴、滑县、内黄、濮阳、清丰、范县等6县。拥有机车23台,货车238辆,客车18辆,固定资产2218万元,汤濮“小铁路”达到鼎盛发展时期。
客货两运,方便地方
汤濮“小铁路”属于地方铁路,除濮范段由范县管理外,其他段线均由安阳地方铁路部门管理。小火车的轨距,车厢长度、宽度尽管是准轨的一半,但在当时条件下,仍成为沿线各县重要的交通工具和出行方式。
“小铁路”开通以来,始终面向地方、服务群众。通车初期,未设专用客车,旅客搭乘货车出行。每六七公里就设一站,且逢站必停,方便群众出行。1963年冬,开始用有轨电车的挂车改装成简易客车。根据旅客数量,在货物列车尾部挂上一至三辆客车,编成混合列车。1965年,购进硬座客车,采用客货混编列车,使旅客携带的牲畜、家禽、农具等均能随人上车。每逢春节或集会,加开临时客车。汤濮“小铁路”每天对开混合列车3对,对开时刻根据国铁汤阴站的列车时刻而定,使旅客能够及时换乘。濮清线每天对开两对。1963年至1987年,汤濮“小铁路”累计运送旅客1658.76万人次,完成旅客周转量6.24亿人公里。
随着“小铁路”的延伸和设备的增加,“小铁路”货运发展迅速。1966年,年货运量达到52.2吨,创造了第一个高产年。后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年货运量不超过20万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随着中原油田的勘探开发,运输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78年,为中原油田开办货运。1979年,创造运输生产历史最高水平,年货运量达到58万吨,实现利润114万元。为支援油田建设,和中原油田建立横向运输联系。1979~1986年,“小铁路”共为中原油田运输物资147万吨。1963年至1987年,“小铁路”共运输各类货物1056.7万吨,货物周转量6.32亿吨公里,运输总收入8039万元,上交利润1567万元。
时代变迁,渐成记忆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濮阳市的成立、中原油田的开发,汤濮“小铁路”运输能力远不能适应濮阳这座新兴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公路事业的发展,又使汤濮“小铁路”面临新的挑战。濮阳市和铁路部门未雨绸缪,及早谋划“小改大”“窄改准”,争取汤濮“小铁路”改建。1984年,汤濮窄轨改准轨铁路计划获批。1987年3月,工程动工改建。同年9月,正线贯通。铁路全长73.57公里,基本沿“小铁路”走向。汤濮铁路改建,为后续建设的西接京广、东联京九的汤台铁路创造了条件,也为后来在汤台铁路基础上建设的西运山西煤炭资源、东达山东日照港的瓦日铁路提供了便利,濮阳铁路跨入国铁版图。
从1963年10月通车,到1987年9月5日23时停运,汤濮“小铁路”伴随濮阳发展整整走过了24年。蒸汽机车牵引着小火车,小火车牵引着濮阳一同跨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汤濮“小铁路”催生和带动了铁路沿线的地方工业,打开了濮阳通往全国的大市场。汤濮“小铁路”锻造了濮阳第一批铁路工人、第一批铁路工程技术人员、第一批铁路管理人员,其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心系旅客的奉献精神,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小火车冒着白烟,奔驰在汤濮铁路上,穿行在大地原野上,实现了老濮阳人的好多“第一次”,这是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汤濮“小铁路”成为濮阳发展的历史印记、老濮阳人的共同记忆。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变迁,濮阳境内属于窄轨时期的车站、道岔、钢轨几乎被拆除殆尽,蒸汽机车、绿色车皮也难觅踪影,保留下来的铁路遗产少之又少。但留在濮阳人心中的火车记忆是抹不掉的,“小铁路”曾给濮阳作出的贡献是不应该忘记的。这是濮阳人的一种文化情愫、心灵牵挂。令人欣慰的是,窄轨时期“小铁路”遗址相对丰富的清丰县,重视铁路历史文脉的保护,依托小火车站原址,在县城一隅建设了以“小站风情”为主题的铁路公园。这是濮阳规模最大、元素最集中的铁路遗址,成为市民观光游玩的好去处。
驻足车站站房、凝视展陈实物、触摸蒸汽机车,好像穿越时空,把人又重新带到那个火热的年代,依稀听到小火车“哐当”的历史回响,看到远方游子急切回家的炯炯目光……
(作者单位:中共濮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