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古称帝丘,据传五帝之一的颛顼曾以此为都,故有帝都之誉。濮阳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因位于濮水(黄河与济水的支流,后因黄河泛滥淤没)之阳而得名,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1986年,境内出土的石磨盘、石磨棒、三足陶等裴李岗文化典型器物证明,七、八千年前这里已有人类活动。但使濮阳声名远播的应该还是“中华第一龙”的出土,1987年在濮阳西水坡修建水库时发掘出三组蚌砌龙虎图墓葬。据测定,其年代距今6400年左右,蚌壳龙被考古界公认为“中华第一龙”。专家据此遗址推断,6000年前濮阳地区已率先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并成为中华民族龙文化的发源圣地。1983年建立的濮阳市先后荣获国家国际多项荣誉,依托厚重的远古文化和优美的人居环境,打造特色小镇,成为中外游客向往的地方。笔者搜集整理了一些濮阳古会庙会,从这里可以窥见濮阳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淳朴的乡风民俗。
仓颉陵庙会
仓颉陵庙会顾名思义当然是因仓颉陵墓修建在此,人们为了祭拜这位造字圣人而形成的庙会。仓颉、史皇氏,今濮阳市南乐县吴村人,相传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仰观天象、俯察鸟兽虫鱼之迹,总结远古各部落的刻划符号首创文字,从而结束了远古先民结绳纪事的历史,后人尊之为“造字圣人”。仓颉的陵墓庙宇就建在南乐县城西北20公里处的史官村(今吴村)。仓颉陵遗址上建有仓颉陵墓和仓颉庙,还有藏甲楼、故宅井及部分石刻、碑刻。目前主要修复的建筑有万古一人殿、仰圣门、碑亭、朝天门、六书殿、字圣坊、造书台、碑林。明天启七年(1627年)的碑文记述,对仓颉的供奉“历汉唐以来没有间断过”,可见汉唐以来这里已有陵庙建筑。明清两代,陵庙得到大规模整修兴建,现仅存明天启年间方碑两通,其正面所刻“三教之祖”“历圣之宗”分别为明工部尚书李从心和刑部尚书李养正题。享殿前檐石柱两根,上雕二龙戏珠和鱼龙变化图案,正面镌刻楹联:“百王景仰治代结绳扶宇宙,万圣崇尊文成书契整乾坤”。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正月二十四,南乐仓颉陵庙会一直人气不断、高潮迭起。相传,正月二十四是仓颉的生日,后人为纪念仓颉,每年都会在春节后这个阶段进行祭拜。据统计,每年这段时间,到仓颉庙会祭拜、游玩的省内外群众每天可达到5万人。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携儿抱孙前来系红绳,祈求平安吉祥长寿。每年的高考前夕和高考过后也是仓颉陵香火最旺的时候。仓颉是造字圣人,高考前有考生的家长就到仓颉陵烧香许愿祈求孩子考出好成绩,高考过后若遂了心愿的再到仓颉陵烧香还愿。仓颉陵的藏经阁保存完整,门楣上的“藏甲楼”三个字出自有“东陵大盗”之称的孙殿英之手。当时孙殿英在直隶(河北)大名兼任镇守使,大名距离南乐也就是20多公里。据说孙殿英所写“藏甲楼”本该为“藏经楼”,但孙殿英认为古时候的字都是刻在鱼骨和兽甲上,所以就题字为“藏甲楼”延续至今。
瑕丘庙会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八是帝舜的生日。为了缅怀帝舜,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八,都会有上万名群众从周围齐聚瑕丘,共同怀念帝舜的丰功伟绩,传承帝舜德政为民的事迹和弘扬孝道文化。这也就形成了五星乡一道独特的文化盛宴——瑕丘古庙会。瑕丘古庙会也因此成为了中原大地上一项传统民俗活动,与河南的伏羲太昊陵庙会、灵宝轩辕台庙会并称中原三大古庙会。瑕丘庙会的一大特点是万人同吃一锅饭。庙会当天,几口大锅一字摆开,当地百姓自愿捐款购买菜品。凡是来参会者都能吃到香喷喷的大锅烩菜,吃饱吃好,场面壮观,热闹非凡。
瑕邱为古地名,原名为瑕邱县。宋大观四年(1110年)为避孔子孔丘名讳,改为瑕县。隋以后历为鲁郡及兖州治所。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真宗皇帝拜谒《左传》作者左丘明墓并敕封左丘明为瑕丘伯,封其四十七代孙丘芳衣巾,以主祀事。瑕丘,又有记载曰负夏,位于濮阳县城东南18里堌堆村,“舜就时于负夏”“曾子吊于负夏”即此。此丘突兀而起,周环绿水,中植荷莲,鸭戏其间。沿堰其南,拾阶而上,石狮迎门,左右两碑,一曰“瑕丘古迹”,一曰“瑕丘记”,皆清嘉庆九年知州李符清所立。中有小庙,内塑观音。庭院树荫覆盖,碑碣林立。东西两厢,内悬十大天王图像。后有大殿,进深三间,高檐石柱,雕纹精细。殿内帷幕低垂,旌旗高悬,内塑两排六尊女神,凤冠霞帔,端庄秀美,犹似浮丘之碧霞元君。两侧壁悬诸神图像,锦匾布满其间,昔为乡民祈福求子之所。再后有寝殿,又有斜道,略通西附小丘,其美景,逾数千年而不衰。
嘉靖《开州志》载:“瑕丘在州南十八里,高五丈,纵横十五丈,西附小丘,高三丈。”《礼记 檀弓上》云:“公叔文子升於瑕丘,遽伯玉从。文子曰‘乐哉斯丘也!死则我欲葬焉。’伯玉(名瑗)曰:‘吾子乐之,则瑗请前。’”可见此处,在春秋时已为达官贵人所瞩目,是登高望远的游览胜地,可以说是古代文人墨客流连忘返的乐园。经考古发现,此丘有龙山文化、 二里头文化及商周时期陶片,可能为古代部落居民点。瑕丘秀丽风光,为濮阳独具。《瑕丘记》云:“遥望丘高数寻,岿然独峙,其至隅,林树交荫,清流环绕。度以石桥,立寺门,四野空旷,千里在目。是日也,云敛气清,天无纤翳,西望黎阳大伾山,树石可辨,东南泰岱,亦在云烟飘渺间。”又曰:“澶境界中州,其地承平,衍无崇山峻岭,大陵高阜,此丘独负土而起,诚胜景也。丘纵横十五丈,西附小丘,斜通略约。中有宫有庙有楼阁,独无文子、伯玉祠,亦无游人憩息之所,意甚歉,然建二贤祠,益构层轩于小丘上,四窗洞阔,可以安息,可以游览,洵足乐矣。”清人诗曰:“四望平原百里遥,秋分万木未全凋。溪边景物真如画,有客携童度小桥。”可谓风光旖旎,桃园胜景,无怪文子欲葬焉。这样一处既是人文荟萃之地,又是风光旖旎之所,当地百姓在此聚集兴起庙会就不足为怪了。
子路坟庙会
子路坟,亦称仲由墓,位于濮阳县城北5公里,今濮阳市京开大道西侧。其西南半华里是戚城遗址。据《水经注·河水》所载戚城东有“子路冢”,说明在1400年前北魏郦道元写《水经注》时,已确认这里就是子路的葬所。据民间相传,子路墓在濮阳县周边还有三处,分别在长垣县、清丰县、莘县。其中长垣县子路墓祠有记载,因为子路曾任蒲县(长垣县)县令,长垣县的农历九月初九为了纪念子路,大会一周。又有传说其它子路坟都为子路的衣冠冢,长垣民间传说长垣子路坟实际上是埋了子路的一只鞋。现今濮阳子路墓祠是保存完整的一处陵园,也是濮阳市区一处重要名胜古迹。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九,子路坟就会有盛大的庙会,持续一周时间。即使濮阳建市已42年了,子路坟早已成为一处景点“子路墓祠”,但盛大的庙会依然在延续。与子路墓祠一墙之隔濮阳市古城路东段商贾云集,吃穿用度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既有传统的美食状馍、凉皮、煎灌肠等,也有当今风靡的烤面筋、臭干子。浓厚的农耕文明气息比比皆是,铁锨、锄头、榔头、镰刀等依旧是农用工具的主角,只不过比之前小巧了,城市居住的人也可以买来种花种菜。
老城九月会
金秋十月也就是农历九月十五为期十天的老城古会就开始了。自1983年濮阳建市以来,为区别于新建的濮阳市,濮阳县城又被当地人称为老城。所以九月古会又称老城古会。据了解,九月会已经延续了四百多年,来自豫北安阳、新乡、鹤壁等地市和搭界的山东菏泽、东明、聊城的商贾、戏曲班子蜂拥而至,络绎不绝。通往濮阳县城的各个路上熙熙攘攘人流不断。古会主要集中在濮阳县解放路、国庆路上。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一浪高过一浪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古会从国庆路南街一直向西延伸到濮上路大约有五六里之长。从九月古会规模可以想见过去这里商业的繁荣。到现在濮阳县城还有十字街批发商铺,货物齐全到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买不到的。
南乐面人古会
农历三月二十五是南乐县韩张镇传统的面人古会,现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捏面人是韩张镇西五楼村的传统民间手工艺。民间艺人用面粉制成各式各样的人物、动物、仙果仙桃,并进行刷胶、染色。人物多样,有八仙、黛玉葬花、唐僧师徒等,制作鲜艳、栩栩如生。古会上老百姓选择自己喜爱的人物买回去收藏,也为祈福驱邪,以求得在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韩张镇以传统的面人民俗为依托,打造了“彩塑小镇”,建成了“面塑馆”,以此吸引游客,带动乡村旅游等产业的发展。面人古会的时间也由三月二十五一天时间,调整为从三月二十至三月二十七,面人古会规模也扩大了,不仅有当地群众,还有来自山东、河北等相邻省市的群众。
濮阳县二贤祠庙会
在黄河岸边的渠村乡公西村,矗立着一座名为二贤祠的庙宇,供奉着孔子的弟子公西华和二十四孝之一的闵子骞。公西华有非常优秀的外交才能,追随孔子周游列国,服侍左右,待师如父,被奉为尊师的楷模,并曾替孔子出使齐国。闵子骞在孔子门下以德行和老成持重著称,尤其以孝行超群闻名于世,被后人评为“二十四孝”之一。闵子骞少年丧母,父亲娶了继母。继母偏爱亲生儿子,虐待闵子骞,子骞却并不告知父亲,避免影响父母之间的关系。冬天,继母用绵絮给自己的孩子做棉衣,而给他的棉衣中填的是芦花。一日,闵子骞驾马车送父亲外出,因寒冷饥饿无法驭车,马车滑入路旁沟内。他被父亲喝斥鞭打,结果衣服被抽破露出了芦花。父亲醒悟后想休掉妻子,闵子骞长跪于父亲面前,为继母求情:“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父亲便不再休妻,继母也痛改前非。至今,让闵城村和公西村村民引以为傲的,就是将闵子骞芦衣顺母的事情改编成了唱本《鞭打芦花》。相传,二贤祠是唐明皇下诏修建的,为了纪念德行突出的闵子骞和尊师楷模公西华。二贤祠的存在和两位先贤的关系,让闵城村的村民和公西村的村民看起来就像一家人一样。每年农历的四月二十和十月二十,当地村民自发捐款可多可少在二贤祠举办庙会,传承贤孝礼德,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东白仓三官庙庙会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三,是濮阳华龙区东白仓村的三官庙庙会。东白仓原属于濮阳县,自1983年濮阳建市后,东白仓隶属华龙区,成为城中村。村里人说三官庙庙会历史悠久,唐朝年间就有了,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三官庙里供奉着天、地、水官,每到农历三月十三百姓都要到庙里烧香祈福,祈求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人平安顺遂。1941年,日本人将庙推倒,古庙就此毁掉了。但百姓仍然在旧址拜祭。据笔者了解,三官庙是百姓祈福的地方,全国很多地方都有,而且从三官庙的对联就可以知道百姓的心愿。在这里选录几幅以飨读者。其一 :三元赐福,殄九厄以消三灾;九府留玄,赦八难而降九祥。其二:瑞草齐开,日际地宫之考籍;桂花将绽,月当少昊之司权。其三:天官地官水官,只在心官不昧;求福赐福护福,务段积福为先。其四:握乾坤,司坎离,昭昭灵应九宵;铺天地,掌水衡,赫赫恩被六合。其五:云台山上放毫光,显无极无量之法;都会府中施慧力,弘大圣大慈之恩。其六:天之高,地之厚,水之深,悬覃三界;赐其福,赦其罪,解其厄,德被十方。其七:天之高,地之厚,水之深,仁慈莫测;赐尔福,赦尔恶,解尔困,圣德无穷。
濮阳县龙聚(堤)庙古庙会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五,都是濮阳县火厢头村、宋堤口村、刘堤口村、徐堤口村这四个村子里的大日子,已经有500多年历史的龙聚庙古庙会在这一天热闹开场。四个村庄轮流承办庙会,或者两村合办。黄河从濮阳县境内蜿蜒而过,形成了一处弯道俗称“豆腐腰”,可以想见此处经常洪水泛滥。从四个村的村名就可以得知,都紧邻河堤。据明《嘉靖开州志》载,早在明朝弘治年间,濮阳县有一任县官,名叫李嘉祥。他清廉正直,民众都很尊敬他。濮阳遭遇黄河泛滥,河堤决口,李嘉祥亲临决口处抢险,将乌纱帽抛入决口,以示决心。在他的带领下,大家终于堵住了决口,保住了生命财产。后人感念其德,修庙纪念,延续至今。古庙会就是在此基础上而形成的。到了明嘉靖皇帝时,嘉靖帝得知李嘉祥的事迹后,也曾来到龙堤庙拜祭。因为皇帝在古代被称为“真龙天子”,在感念李嘉祥的百姓心中他也被认为是龙王龙子,当地百姓就将“龙堤庙“改为“龙聚庙”。
(作者单位:中共濮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