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红色龙都 >> 铿锵岁月

天堑飞渡一夜间

发布时间: 2016/2/1 15:00:38   作者:tangliping   来源:河南党史网   浏览次数:
摘要: 在豫北台前县城南约10公里的黄河北岸,有一座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小村子——孙口村。村前的黄河渡口处,一座3米高,1米宽的纪念碑耸立在宽厚壮观的黄河大堤上,上面镌刻着19个刚劲有力的大

    在豫北台前县城南约10公里的黄河北岸,有一座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小村子——孙口村。村前的黄河渡口处,一座3米高,1米宽的纪念碑耸立在宽厚壮观的黄河大堤上,上面镌刻着19个刚劲有力的大字:“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孙口渡河处’’。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邓小平、刘伯承曾率大军从这里渡过黄河,从此就以“将军渡’’闻名于大河上下。
    黄河源出于中国西部的昆仑山脉,一路曲折蜿蜒,直奔东部黄海之滨,把中华大地划为南北两半。在战略上,黄河也是一条天然屏障,被蒋介石趾高气扬地称为足抵40万大军。      
        1947年6月3日,刘邓大军开始进入渡河前的积极准备阶段。邓小平去部队检查工作,并告诉指战员们:中国人民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革命高潮已经临近,我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时机已基本成熟。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有利的时机,立即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不让敌人有喘口气的机会。邓政委亲自到豫北范县等地视察,了解当地气候、地形、黄河水势、深浅、宽窄、渡口位置和对岸敌情。最后把强渡黄河的地方选择豫北濮县至山东东阿之间150公里的地段。
        6月30日的晚上,天气格外晴朗。滚滚黄河,浩浩荡荡地向东急流奔湍。没有人声,没有马嘶,只有河岸那无边无垠的芦苇在风中沙沙作响。黄河之滨,这战前之夜,显得异样的宁静。刘邓大军的千军万马,浩浩荡荡,正向各渡口急行军。
    午夜,渡河的先头部队进入了前沿阵地。河岸的高粱地里,一门门的大炮抬起了头。12时整,刘邓一声令下,早已在芦苇丛中隐藏着的几百只木船,满载着全副武装的解放军战士,一起冲向河面。船工都是刚从封建枷锁下解放出来的翻身农民,满怀着对共产党、解放军的无限热爱,对旧世界的无比仇恨,奋力挥舞着船桨。船儿像飞一般地向对岸斜刺冲过去。
    枪声响了,驻守南岸的敌人突然发现解放军的船队,惊慌地喊叫起来。枪声、炮声、集合哨声、电话铃声交织在一起,乱作一团。偷渡立刻变为强攻。青纱帐里大炮愤怒地吐着火舌,惊雷般的轰鸣震撼了夜空,顿时,黄河对岸变成一片火海。到了此时,河对岸的敌军才发现大难临头,祸从天降,慌忙回击。有人把这突如其来的攻击大军称为“神兵天降’’。既是神兵,自不可挡。刘邓大军4个主力纵队12万余人,在150公里的地段上突破黄河天壑,强渡黄河一举成功,使蒋介石鼓吹的可以替代40万防守大军的“黄河战略”神话,只一夜工夫就烟消云散,成为历史笑谈。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序幕也就在这个晚上拉开了。
        7月4日的夜晚,邓小平政委和刘伯承司令员在孙口渡口登上了“爱国号’’渡船。这时,两架敌机投下了照明弹,把黄河夜照得如同白昼。两位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谈笑风生,神态自如。邓小平幽默地说:’’敌人怕我们渡河寂寞,特给点亮了‘天灯’。’’
    船靠南岸了,邓小平政委伸出手来,紧紧握住水兵队长和船工的手,称赞道:“你们辛苦了,是你们为人民立了大功!’’后来,刘、邓首长亲自下令,嘉奖黄河船工:“你们不顾敌军的炮火和飞机的骚扰,不顾日夜的疲劳,积极协助我军度过了大反功的第一大障碍,-------这是你们为祖国的独立和人民解放立了大功。”

Copyright © 2017 http://www.puyangdangshi.com All Rights Reserve
中共濮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版权所有 承办:中共濮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地址:濮阳市人民路158号 电话:0393-4426890 备案序号:豫ICP备20230224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