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峰峭立的太行山区,在溪流潺潺的清漳河畔,邓政委种白菜的佳话至今仍在广为流传。
故事得从抗日战争说起。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第四个年头,日本侵略者加紧了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封锁,抗日根据地的生活日益困难。1940年6月,邓小平、刘伯承为首的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部移驻太行山中一个紧临清漳河、地势险要的小山村。当时敌人对太行抗日根据地的“清剿”与“扫荡”日趋频繁,对根据地的摧残、破坏也越来越严重,根据地的财政及军需民食越来越困难。看到这些,刘伯承、邓小平两位首长不禁眉头紧锁。经过商议,两位首长决定自己动手,发展生产,减轻群众负担,解决部队吃菜问题。于是,在反“扫荡”前后的间隙,在茶余饭后的休息时间里,村里百姓经常看到两位首长亲自带领师直属队的干部、战士在房前屋后、路沿河边、滩涂空地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地方忙乎着,不久,这些地方就出现了大大小小几十块菜地。
尽管当时刘伯承、邓小平为部队整训整编、制定作战计划日夜操劳,但是,视人民为父母、视战士为亲人的刘邓首长还是在百忙之中多次抽空与战士、干部一起下地搬石头、垫地、担马粪。菜地修整好了,他们又和战士们一起在地里种上了大白菜和从国外引进的西红柿。嫩嫩的小苗长出来了,两位首长又同战士们一块间苗、浇水、锄草、施肥。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首长和战士们的辛勤劳动,西红柿、大白菜长势非常好,绿油油的菜叶,红红的果子,煞是喜人。
入冬,收获大白菜的时节到了,由于战事需要,师部也要转移了。可部队栽种的大白菜怎么办?“留给村里群众吃。”邓小平毫不犹豫地说。一二九师师部迁走了,一棵棵大白菜却留了下来。冬天,百姓们吃着八路军留下的大白菜,总觉着这年的冬天暖洋洋的,不冷。他们动情地说:“人常说:‘自古兵匪是一家,不是抢来就是抓。’如今八路住咱村,一不抢,二不抓,一针一线也不拿,临走还把辛苦种植的大白菜送给咱,真是没有见过的好军队。有这样的好军队打天下,老百姓还能没有翻身的日子吗?!”从此,邓政委发展生产种白菜的故事就在十里八乡流传开来。直到今天,每逢冬季收白菜的季节,村里那些上了年纪的人,还要把邓政委种白菜、留白菜的故事再深情地讲上一遍又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