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红色龙都 >> 英烈楷模

柳朝琦

发布时间: 2015/7/4 16:00:01   作者:台前县委党史研究室   来源:濮阳党史网   浏览次数:
摘要: 柳朝琦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他1938年投身抗日救亡斗争,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清丰县卫东大队政治部宣传干事

 
       柳朝琦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他1938年投身抗日救亡斗争,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清丰县卫东大队政治部宣传干事,《反扫荡报》、《卫河日报》刻印员,《冀鲁豫日报》记者等职。1943年12月4日,战地采访中遇敌壮烈牺牲,时年22岁。

       柳朝琦,又名柳超奇,笔名江一帆。1921年12月18日出生在今河南省清丰县城西大屯集一个农民家庭,自幼从父启蒙,1930年入县立第四模范小学读书。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三省,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年仅10岁的柳朝琦即和全校师生一道参加反帝爱国游行,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等口号,开始萌发了爱国热情。1936年6月,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清丰县简易师范学校附属小学高级班,适逢全县观摩会考,他以五年级冠军获得一等奖。1937年3月,考入简师中学班学习。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7年12月15日日本侵略军攻陷清丰县城,三日烧杀死难群众1000多人。目睹家乡人民遭敌人铁蹄蹂躏的惨景,柳朝琦仇恨满腔,他响应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的号召,回到本村参加抗日救亡活动,被推选为儿童团团长。在“抗日救国人人有责”和“有人出人,有枪出枪,有钱出钱”的总动员中,他劝说父亲带头出钱支援抗日斗争。一天,村里动员他家为抗日捐款800元,其父有些为难,柳朝琦毫不犹豫地说:“你不是常说抗日救国是正事吗,为了这个你把儿子都交出来了,出几个钱就舍不得了!”父亲沉思了一会说:“别说了。还是按你说的办”。①
       1938年夏天,中共清丰县委在城内举办抗日军政干部训练班,柳朝琦积极报名参加,比较系统地学习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方针政策,坚定了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的意志,参加了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1939年2月,为培养抗日干部,晁哲甫根据中共直南特委的指示在清丰县单拐举办了文教训练班,柳朝琦被送到该文训班学习,并于3月间被接收为中共党员。但为时不久,国民党濮阳专员丁树本亲临单拐召集全体师生训话,说什么不能吃着我的饭为共产党办事,宣布撤销文训班,将学员全部调往濮阳。为了争取丁树本一道抗日,文训班只好结束。
       柳朝琦被送到河北省立濮阳中山中学(即紫桂园中学)学习。当时这所学校为丁树本所办,既为国民党顽固势力所把持,又有一大批积极抗日的进步师生和共产党的组织。入学后柳朝琦一方面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一方面参加抗日宣传,开展救亡活动,他编写的坠子书唱段《活埋郭玉山》和漫画《怒吼吧》,曾被选入该校文艺部编印的《抗日活剧》,作品充分表现出他对汉奸卖国贼的无比愤恨和唤起民众抗日救国的爱国热情。当时曾有几位朋友动员他参加国民党,但他说:“布只能染一种颜色才是正色,我已参加了共产党,人们各有信仰,此事不可勉强。至于哪个党好,哪个党坏,我心里很清楚。”该校训育主任邵祝天在讲台上公开骂共产党,说什么“中国有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不幸”等,引起了进步师生的强烈反对。当邵在讲话时,柳朝琦在台下领头跺脚起哄,小声喊:“混蛋,混蛋,只会混饭”。同学们随声附和,会场大哗。邵祝天因气害病,不久死去。训育员鲁剑南在校排斥进步师生,大量发展国民党员。根据党支部要把鲁搞臭的决定,柳朝琦画了几张揭露鲁与某女生胡搞被人捉住曲膝下跪的漫画,张贴学校门口和村内外,顿时全校轰动。神气十足的鲁剑南变得垂头丧气,羞于见人。 1939年12月学习结业,学校根据丁树本的指示,将全体学生送到清河头国民党的党训班受训,并要学生集体参加国民党。柳朝琦和黄同星、张义祥(均为中共党员)等几位同学,因拒绝参加国民党被指名到陈庄丁司令部见丁树本。他们向丁明确表示,既不愿参加国民党,也不想留下来受训,只要求回到家乡参加抗日斗争。丁见其不可说服,只得表示“欢送”。

       1940年3月,清丰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柳朝琦被派到清丰县卫东大队政治部做宣传干事。他以自己的特长亲手设计、编辑、刻印了许多很受群众欢迎的宣传材料,很快得到了有关领导的重视。1940年7月被调到冀鲁豫一地委《反扫荡》报社,11月又被调到冀鲁豫边区《卫河日报》社。
       由于战争环境的不断恶化,报社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都很差,有时连饭也吃不上。柳朝琦意志坚定,从不畏难退缩。他为了与同志们互相激励,坚定信心,多次诵读毛泽东同志为抗大所题“勇敢、坚定、沉着”、“向斗争中学习,为民族解放事业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一切”的伟大教导,他还反复吟咏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名句,藉以勉人自勉。一次,他和一位战友谈论《满江红》中的佳句,那位同志说:“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最雄壮。柳朝琦说:对,那是胜利后的事,现在是要抓紧时间为抗日救国多做点工作,“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也很有教育意义啊!当报社转移到离他家只有七八里远的吕家村时,有的同志说:“好久不回家了,该回去看看了吧?”他却说:“大敌当前,工作繁忙,哪能顾得上啊,俗话说忠孝不能两全,我怎能恋家呢。” 由于日军经常四出扫荡,报社的同志常常是白天疏散隐蔽,夜间繁忙工作,不但要按时完成组稿、编辑、刻印、分发等项工作,而且还得轮流站岗放哨,任务完成后再到田野去休息。一天夜里,柳朝琦正准备刻印,村外传来了敌人的枪声,继续工作灯光容易暴露,停止工作,将影响报纸的如期发行。怎么办?柳朝琦思索片刻,想出了办法,用黑布把刻印机具连同自己一起蒙上,在里面打开自制的手电继续工作。外面虽然看不到光亮,里边却闷得难受。同志们几次要他出来休息一下,他却只把头伸出来吸两口新鲜空气。
       当时报纸的制版印刷主要靠手工刻写油印。柳朝琦担任刻印员,工作自然更加艰苦繁重。他工作细致,责任心强,字、句、标点从不马虎,万一出了差错,即使已经印写大半篇也不惜废弃重新刻写。为了提高刻印质量,他非常注重写字练习,钢笔、毛笔,行草篆隶楷,一有空隙就练。为了练字,他连一张废弃报纸也舍不得丢掉,并常常以木棒代笔在地上苦练,终于写得一笔好字。经他刻写印出的报纸,虽然是蝇头小楷,却字体工整,一笔不苟,可与铅字媲美。报纸的标题字体较大,刻在蜡纸上往往印不了多少,就容易发生断裂,影响报纸质量。柳朝琦就想法试用木板刻印。效果虽然不错,但既需木料,又需刀具,制版费时,难以适应随刻随印的要求。他又改用红薯作尝试。用红薯粘性大不容易着墨。最后他选用白萝卜,省工省时,效果也好,有时还用套版印刷,竟使读者分不清是油印还是铅印。
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报纸的纸张供应常常发生困难。为此,柳朝琦千方百计节约用纸,他折来折去,反复琢磨,在保持原有的版面和适当边幅的前提下,把每张大纸改8裁为9裁,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赞扬。
       1941年7月,冀鲁豫边区和鲁西区合并,成立新的冀鲁豫区党委、行署和军区,同时将《卫河日报》与《鲁西日报》合并,创刊《冀鲁豫日报》。柳朝琦先任报社内勤,后任记者。此时正是抗日战争的最困难时期,日军施行“强化治安”、“铁壁合围”,残酷烧杀,加之部分地区旱灾严重,庄稼绝收,给抗日军民带来了生活上的极大困难。在这种严峻的考验面前,柳朝琦意志坚定,以苦为乐。探家时在自己住处的墙上写下了“日寇侵国土,怒气冲肺腑,好汉不怕死,慷慨捐头颅”和“抗日不惜六尺躯,救国只仗一寸丹”的诗句①,并给父亲留信说:“国难当头,我决心把自己的鲜血和生命献给祖国的神圣事业。”
       一个北风呼啸的寒冷之夜,柳朝琦赴沙区采访,顺便拐家,为了不惊动他人,他翻墙入院。他的侄子柳培栋见叔叔回来忙抱柴点火让其取暖,他告诉侄子“不要嚷,我一会就走”。他一解怀,一小块未啃完的麻糁饼掉在地上,培栋拣起来一看惊愕地说:“叔,你就吃这玩艺儿?”“不,这可不常吃哩,这是我们记者的高级点心哪!”培栋发现朝琦内衣上有许多虱子,即帮他捉。柳朝琦风趣地说:“这小东西可是我们的好朋友,睡觉和衣躺下,它能不断地叫醒我,使我一不会耽误工作,二能随时察看敌情。”①
       柳朝琦勤奋好学,在残酷而紧张的战争环境中,他争分夺秒孜孜不倦地阅读了诸如《列宁文集》、《斯大林文集》、《俄共(布)党史》等大量政治理论著作。还学习了许多中外名著和报告文学、工作通讯之类,并精心地作了许多笔记。
       柳朝琦多才多艺,尤喜雕刻绘画,雕刻图章不须打谱,刻得相当精致。他为战友们刻了许多图章。冀鲁豫军区敌工部通过报社领导交给他一个特殊任务,仿刻两枚图章。他反复思考,细心琢磨,真达“以假乱真”标准,给开展敌工工作提供了方便。为了解决雕刻工具,他以自行车辐条用铁锤砸扁,在油灯上烧红淬火,再利用废旧牙刷把制成活动的把柄,使用起来得心应手。
       柳朝琦勤劳俭朴,他自己动手剪裁缝制的裤头、背心,穿着可体。有不少战友也请他剪裁,学着自缝衣裤,他居然成了报社内的裁缝设计师。
       在报社中,柳朝琦是最年轻的一个,也是进步最快的一个,只要是工作需要,对党有利,不管是什么工作,他都勇敢愉快地担负起来。

       1943年3月,柳朝琦改任《冀鲁豫日报》记者,被派往昆吾、郓西、湖西等地,配合党的中心工作采写了很多稿件。是年夏天,他参加了冀鲁豫边区党委召开的宣传工作会议,听了区党委书记黄敬对报社记者的指示和要求,使他深受教育和启发,讨论中他兴奋地说:“黄敬同志对我们记者的指示非常重要,完全符合我们的情况。我们一定要转变作风,深入到战争和实际工作中去,了解人民群众和指战员的思想感情,深刻反映他们的战斗和工作。”①
       同年秋天,柳朝琦被派往沙区内黄、顿丘、高陵一带作中心报道,当时这里抗日军民正与日伪军进行着殊死的搏斗,每天大小战斗不断。为了采访第一手材料,柳朝琦多次亲临前线,深入敌后,甚至钻到敌人心脏中去,发回了许多揭露敌伪暴行,讴歌抗日军民的新闻报道。报社领导考虑到他的安全,曾几次召他回来,他向报社领导写回的一份工作汇报说:“我还没作什么工作,怎么能回去呢。这里对杨逆法贤②的斗争,以高内三区为中心,我意还是在这地区多住几天,搜集些关于杨逆暴行以及人民怎样反抗的材料。”此间,他曾顺便回家探望父亲一次,与哥哥朝珍作了彻夜深谈,使哥哥明白了不少抗日救国的道理。哥哥对他说:“好兄弟,我知道你干的是正事,不拦你,可现在环境如此恶劣,实在太危险了,你可千万小心啊!”他告诉哥哥:“不入虎穴,焉得虎仔,要采访真实准确的材料,就必须到前线去,到敌人心窝里去。”并在住处墙壁上写下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古代诗句。①
       12月4日,八路军某部运用掏心战术,远距离奔袭汉奸孙步月部。柳朝琦刚刚完成关于讨伐杨法贤的采访任务,闻信后立即骑自行车由薛村(现属内黄县)出发前往白茅(现属滑县)进行新的战地采访。途中北风骤起,黄沙打得睁不开眼,当他走过临河村(现属浚县)敌人据点附近时,被龟缩炮楼的敌人发现,一阵枪响,一颗罪恶的子弹击中了柳朝琦的胸部,跌倒在地。为了保守党的机密,他忍着巨疼,挣扎着把随身携带的文件和重要材料撕碎,一口一口地吞咽腹内。敌人上来了,又是一枪,柳朝琦倒在血泊之中,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在同志掩埋他的遗体时,他口内还存有未及咽下的纸浆。
       1944年2月4日,《冀鲁豫日报》社编辑部在驻地范县高庄隆重举行追悼大会,报社全体同志都沉浸在无限悲痛之中。社长兼编委主任罗定枫致悼词,高度评价了柳朝琦光辉而短暂的一生,并指出“你的死是党报记者的光荣,也是我们华北新闻工作者的光荣。”②3月7日,报社编委在该报发表《悼念柳朝琦同志》的专题文章,并报道了追悼大会的消息,号召大家继承先烈遗志,完成先烈未竟事业。
        1946年3月,为纪念这位抗日民族英雄,卫河抗日民主政府在大屯集烈士陵园召开大会,为柳朝琦刻石立碑,永志纪念。

Copyright © 2017 http://www.puyangdangshi.com All Rights Reserve
中共濮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版权所有 承办:中共濮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地址:濮阳市人民路158号 电话:0393-4426890 备案序号:豫ICP备20230224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