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红色龙都 >> 英烈楷模

刘大风

发布时间: 2017/3/15   作者:宣传教育科   来源:濮阳党史网   浏览次数:
摘要:

 

刘大风,原名刘介风,又名安明。河南省南乐县近德固乡佛善村人,1906年2月出生。父亲刘建午是农民,祖父刘清心是晚清秀才,执教私塾。刘大风6岁随祖父进私塾,后入本县官庄小学读书。
一、刘大风在大名七师
1923年,刘大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直隶省立大名第七师范学校。他勤奋好学,接受新事物较快,不论学习成绩,还是思想品德都是名列前茅,时为“濮阳八才子”之一。在校期间,他与同学共同编辑刊物《曙光》,宣传新文化,与旧文化、旧学派进行斗争。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刘大风等组织领导大名七师、大名十一中、第五女子师范等校学生开展反帝爱国运动,组织学生罢课,成立“五卅惨案后援会”,并联合商会在大名县城关帝庙召开市民大会。会上,刘大风登台演讲, 慷慨激昂,痛斥帝国主义屠杀中国工人的罪行,呼吁民众支持上海工人。他的讲演激起与会群众对帝国主义的强烈义愤,一致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会后,还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接着刘大风和其他同学又发起了抵制日货的运动,组织学生到城内各商号检查日货,一经发现,即行没收。一时在大名市场上日货几乎绝迹。通过这些斗争,刘大风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为表达自己投入革命洪流的决心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他借刘邦《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一句,抒发革命风暴势不可挡的雄心壮志,将自己的名字刘介风改为刘大风。
1926年8月,中共豫陕区委委员冯品毅来七师任教,冯借讲课和与师生谈话机会,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及孙中山的三大政策,还在全校师生大会上做时事报告。这些,使其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更使在黑暗中探索真理的刘大风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当刘大风了解到冯是共产党员,对其更为敬仰。经常找冯请教问题,交谈对形势的看法,冯品毅发动组织“读书会”,刘大风首先报名参加。在冯的指导下,他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略释》等社会科学读物,更多地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从此,在黑暗中渴求光明的刘大风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真理。同年10月,经冯品毅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刘大风是南乐县第一位共产党员。入党后,他和赵纪彬、李大山一起积极向同学们介绍进步书刊,宣传进步革命思想和党的主张,团结更多的同学参加革命活动。
    二、创建濮阳市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中共佛善村支部
    佛善村位于南乐县西部,是全县闻名的大村。在当时,佛善村土地贫瘠,水、旱、蝗、风灾经常发生,再加上土地大量集中于地主手里,农民生活极其困苦。土豪劣绅勾结官府,横行乡里,对农民实行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农民有理无处辩,有冤无处诉,迫切盼望着改变那个万恶的旧社会。1927年1月,大名七师放寒假后,刘大风肩负发展党组织的使命回到家乡佛善村。他经常与农民群众促膝谈心,向他们介绍国内革命形势,讲解革命道理,揭露社会的黑暗,分析贫苦群众受压迫、受剥削的根源,阐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理,以提高群众的政治思想觉悟。经过与出身富裕家庭的刘峰的多次深入交谈,引起了刘峰对旧社会制度的憎恨和对广大贫苦农民的同情,决心跟定共产党投身于改变社会的斗争中去,他很快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刘峰按照刘大风的指示,在接触了一些贫苦群众后,便主动在他们中间展开工作,他根据从刘大风那里学习的党的理论知识,首先启发自己家的雇工刘介发(刘介寿)的革命觉悟,在交谈中感叹道:“现在这个社会真不合理!”刘介发问道:“咋不合理呢?”刘峰说:“穷人见天干活,一年到头却吃不饱穿不暖;那些富农地主见天不干活,还吃得好好的,穿得好好的,这算合理吗?”“那咋得才算合理呢?”“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谁也不欺负谁,这才算合理。现在共产党就是为了这个。”经过与刘介发的多次交谈,终于为他指明了革命方向,坚定了跟共产党走的决心,刘介发也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接着,又介绍潘斌(潘真)入党,于1927年3月成立了南乐县第一个党小组,组长刘峰,成员潘斌,刘介发。随后继续发展了吴书升、吴思温等一批党员。1927年4月,中共佛善村支部成立,支部书记刘峰,组织委员潘斌,宣传委员刘介发。这是南乐县乃至濮阳市的第一个基层党支部。它揭开了在南乐县内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实现翻身解放,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此后,又发展了朱喜文、三老张、大老张、二陈庄、潘善、王发财、李同学、孟铁锤、二麻斗、冯七、李二顿、李向善、大牙兴、潘歌、潘洪渐、刘住卿、张起、杨明堂、大乐、李桥,党员数量达到25人,划分了两个党小组,刘介发、吴书升分任两个党小组组长。
三、在直南的艰辛工作
1927年4月,刘大风由中共北方区委批准,到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在那里他不仅学到了马列主义理论和农民运动的经验,而且还学到了一些军事知识。特别是聆听了毛泽东讲授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使自己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深刻地认识到农民运动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斗争的方向,为他以后的革命实践活动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刘大风回到直南,顺直省委派他担任省委特派员,负责指导大名以南各县的工作。刘大风召集直南地区的党员,传达贯彻“八七”会议精神,确定了以濮阳沙区为重点,以刘大风从农民运动讲习所带回的学习材料——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澎湃的《海陆丰农民运动》、恽代英的《中国青年》、萧楚女的《社会主义讲授大纲》等文件精神为指导,通过办农民夜校等形式,发动农民运动,组织训练群众。在此基础上建立农民协会,进而为土地革命和举行武装暴动创造条件。按照指示1927年10月成立了濮阳县委,刘大风任书记。县委工作开展得很扎实,很活跃,他们印发自编教材,对农民进行教育,展开与地主豪绅的斗争,取得了不少的胜利,扩大了党的影响,党在这一带群众中的威信更高。冬季,由于斗争需要,县委机关迁移到南乐县佛善村刘大风家里。由于当时没有经费,生活困难,县委在佛善村办了一个卷烟厂。除补助一部分党的活动经费外,主要借职业掩护,就近领导佛善村、近德固、古寺郎、石任村一带的农民进行斗争。
1928年初,县委机关搬到大名七师。刘大风帮助大名儒家寨、万堤等处建立党组织,还在东明、长垣县发展党员。夏天,县委机关由大名迁回濮阳,刘大风调任顺直省委巡视员,仍负责濮阳县委工作。9月,按中共河北省委(顺直省委改称)通知,刘大风准时到达天津,彭真单独向他传达了中共六大会议精神,并要他将“六大”文件代转给磁县县委。从此,沟通了濮阳县委和磁县、隆平一带党组织的关系。在贯彻党的“六大”精神的过程中,刘大风指导濮阳县委创办了4个秘密刊物,用以指导各项工作。这4个秘密刊物是:《白杨书札》、《节节高》、《斗鹌鹑》和《金色鲤鱼对对鲜》。
1929年,濮阳温邢固事件发生后,濮阳县委遭到破坏。刘大风到南乐第一高小任教。在反动政府对共产党的活动残酷镇压的情况下,他利用教书的合法身份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4月,中共中央派陈潭秋来直南检查工作,在邢台郭小庄召开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主持成立了邢台中心县委,冯温任书记,刘大风任组织部长。中心县委领导邢台、南宫、肥乡、巨鹿、南乐、濮阳、长垣、清丰、东明等十几县的党组织。秋,刘大风接任中共邢台中心县委书记。他根据党的“六大”精神,在各县争取和组织群众,开展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使各县党组织得以巩固和发展。
1930年1月,刘大风调河北省委工作。4月,邢台中心县委遭到破坏。同月,河北省在磁县组建了直南特委,冯温任书记,刘大风任组织部长。4、5月间,直南特委为贯彻李立三路线,在大名县召开会议布置武装暴动。大名七师学校领导人谢台臣、晁哲甫、王振华等同志分析了当时的情况,认为主客观条件皆不成熟,暴动没有胜利的可能,而河北省委、直南特委书记×××则认为三人是右倾机会主义分子,阻碍暴动的进行,未经特委开会研究,即宣布开除他们的党籍。刘大风不同意这种做法,因此受到“左”倾领导者的严厉批评。
1931年1月,中共河北省委派代表来直南,在磁县召开特委扩大会议,传达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决议。名义上是纠正左倾错误,总结经验教训,实际上是贯彻王明更“左”的 路线。刘大风在会上发言,提出过去开除谢台臣等三人的党籍是错误的,应当予以平反。可是这种正确的意见,不仅得不到支持,反而遭到特委书记的严厉批评,说他是“以右倾机会主义来反对立三路线,已经陷入谢台臣、晁哲甫、王振华的右倾机会主义泥坑。”结果,竟错误地决定给刘大风“最后警告”的处分,强令检查,并向直南全党公布。1933年4月,特委个别领导执行王明“左倾”错误路线,认为刘大风思想“右倾”,派他去六河沟煤矿工作,实际是带有处罚性质的下放劳动 。在此期间,他曾组织领导了3次工人罢工,都不同程度上为工人争得了利益。
四、创建直南第一支抗日武装——四支队
   “七七”事变后,日军长驱直入,国民党守军节节溃退,华北大片国土沦于敌手。值此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不当亡国奴,坚持华北抗战,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呼声。
1937年10月初,刘大风被中共北方局委任为中共临时直南特委书记。刘大风回到直南后,肩负党的重托,他及时与一些在当地有影响的共产党员接上了关系,恢复了南乐、清丰、大名等县的党组织。在恢复共产党组织的同时,刘大风抓紧进行抗日武装的筹建工作。1937年10月上、中旬 ,刘大风先后在清丰县青石磙村和南乐县近德固村召开特委扩大会议,研究部署建立抗日武装问题。刘大风根据群众日益高涨的抗日爱国热情和斗争形势的需要,提出“誓死不当亡国奴,武装起来抗日保卫家乡,就地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的正确口号。号召各界人士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人出人,支持组织和参加抗日武装。关于人民抗日武装的建军原则,刘大风明确提出要以红军为榜样,建立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团结各阶层人民,以抗日高于一切为宗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建立新中国。
10月下旬,邯郸、大名相继沦陷,国民党一八一师石友三部退驻南乐西审什村。刘大风与石部学兵队正、副队长张克威、袁也烈(二人均为中共党员)商议,以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方法,以一八一师的名义,建立一支游击队。可是,刘大风与石友三面谈时,石友三提出了苛刻的条件,刘大风不同意。结果石友三只给了一个一八一师游击队的番号,枪支、弹药、给养一概不给。
10月底,在刘大风领导下,直南各地革命知识青年和志愿抗日的群众纷纷前来南乐县留固店村集合。一八一师学兵队的青年们仪容整齐,全副武装,赶来助威。一八一师抗日游击队报到处的大字通告就贴在留固店东寨门上,指挥部设在邵汉三家里。仅几天的时间就集合起60余人,50多支枪,正式成立了共产党领导下的直南第一支抗日武装──一八一师抗日游击队,张克威兼任队长,刘大风任副队长,袁也烈任参谋长。
   一个多星期后,石友三部南撤,张克威、袁也烈仍随石部活动,刘大风带领游击队留驻原地。不久,河北民军高树勋部进驻清丰。刘大风通过高树勋部副参谋长唐哲民(中共党员)征得高树勋同意,将游击队番号改为河北民军四支队,唐哲民兼任支队长,刘大风任副支队长,张西三任参谋长。这时四支队已有近200人,100多支枪。
1938年初,根据中共北方局指示,中共直南特委在清丰梁村成立。朱则民任书记,刘大风任副书记,王从吾任组织部长,刘汉生任宣传部长,委员有肖汉卿、张增敬等。特委领导着濮阳、长垣、东明、内黄、滑县、清丰、南乐、大名、浚县、汤阴、淇县等县人民的抗日斗争。2月中旬,日军复占清丰、南乐,两县的国民党县长闻风而逃。冀鲁豫边区的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丁树本,正在为留下抗战,还是向南撤退举棋不定。直南特委以大局为重,派出代表到常庄同丁树本进行谈判,将丁树本挽留了下来,双方达成了联合抗战的协议。3月8日,四支队进驻濮阳县城东的小濮州。次日中午,四支队和日军发生了遭遇战。这天早晨,丁树本提出了要与四支队全体战士见见面,以表合作之情。早饭后,四支队全体战士威武整齐地集合在村西的大庙前。适逢小濮州骡马大会,前来观看的群众特别多。丁树本刚要讲话,忽有哨兵报告:“发现西边有骑兵”!丁树本满不在乎地说:“不要怕,那是我们的骑兵”。少顷,哨兵又报:“日本骑兵来了”!刘大风、肖汉卿指挥群众赶快散开,同时命令部队迅速占领有利地形,准备战斗。当日军进入四支队伏击地段时,一声令下,将敌人打了个措手不及,击毙日军4人,缴获战马12匹,部分武器弹药。四支队与日军初次交锋获得胜利。
日军对这次吃亏不甘心,大队人马很快扑来。11日上午进攻丁树本驻地常庄。刘大风、肖汉卿急速赶到,配合丁树本作战,并接替了丁树本的正面防线。刘大风、肖汉卿临阵指挥,打退了敌人多次冲锋。经过激战,日军溃败,撤退时,拉走了几大车用麻袋装的尸体。3、4月间,四支队又一度收复了清丰、南乐县城,逮捕并处决了一批死心踏地的汉奸,打开了距大名10公里处的交通重镇──龙王庙,还筹措了很大一批军费和物资。6月,根据上级指示,四支队开赴冀南,正式编入八路军一二九师东进纵队。不久,改编为一二九师七旅十九团。
五、身经百战,终迎全国解放
1941年12月,他担任太行五分区武委会主任。在抗日战争最残酷的年月里,刘大风带领民兵坚持敌后游击战,参加过多次反“扫荡”斗争,为太行山区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1945年10月,为粉碎国民党分割解放区的企图,八路军发起了邯郸战役。在这次战役中,刘大风负责五分区的后勤工作,他组织民兵参军参战,发动群众组成运输队、担架队,帮助部队运送粮秣,救护伤员,押送俘虏,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支前任务,受到上级的表扬。
1947年,刘大风带领地方干部百余人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任麻西工委书记、三分区专员、豫皖苏七地委副书记等职。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他深入发动群众,建立人民政权,开展土地改革,有力地支援解放战争。
六、清正廉洁,令人敬仰
新中国成立后,刘大风历任河南省军区人武处处长、中南军区人武处处长、中共广东铁路局党委书记、中共广东省监委副书记等职。不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他都以饱满的政治热情,不遗余力地完成党所交给的工作任务。
刘大风廉洁奉公的精神和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也是令人敬佩的。几十年来,他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一切按党的原则办事,从不用党和人民给的权利为个人谋私利。他的大女儿安林和女婿吴玉虎完成援藏任务回到内地后,要求他说说话,能让组织上将其分配到广州工作,以便照顾老人。而刘大风教育女儿和女婿:“作为党的干部要服从组织分配,从工作出发,不要光考虑个人”。结果,他俩都按照组织的分配到外地工作。
刘大风在个人生活上,一向是布衣素食,保持着一般的生活水平。但对战争年代和他战斗过的同志及烈士遗属却是关怀备至,时常从自己的工资中抽出一部分,帮助生活上有困难的同志。在他有病住院时,听说内黄县后化村(原属濮阳县)一位90多岁的老农会会员得了病,特地让大女儿替他给这位老人寄钱,让其好好看病。
1986年初,刘大风肺气肿发展到肺心病,呼吸困难,病情恶化,于1月22日在广州逝世,终年80岁。
 

Copyright © 2017 http://www.puyangdangshi.com All Rights Reserve
中共濮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版权所有 承办:中共濮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地址:濮阳市人民路158号 电话:0393-4426890 备案序号:豫ICP备20230224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