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史方志部门重塑性改革的背景下,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年鉴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年鉴作为系统记述、合理反映本行政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情况的资料性文献,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资料性。资料性是否彰显,是检验年鉴质量高低、价值大小的最重要标准。《濮阳年鉴》严把资料供稿第一道关口,重视入鉴资料的权威性、科学性、全面性,2024卷将系统记述、全面反映濮阳市积极推进资源枯竭城市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实践和历史创造,真正把年鉴打造成年度资料性文献,为切实发挥资政、存史、育人作用奠定基础。
一、年鉴资料收集的范围内容
(一)把握地方年鉴的基本特征
年鉴具有资料性、全面性、系统性、年度性等特点,这是年鉴区别其他出版物的基本特征,年鉴编辑要科学把握年鉴这些根本属性,明确稿件征集的方向和内容。年鉴稿件征集离不开工作总结,但又不全是工作总结的汇编,也不是各方面材料的简单堆砌,而是按照统一的体例规范编纂而成。系统记述各行业、各系统、各部门发展情况,要求全面记述,做到纵“横不缺项,纵不断线”。根据事物发展规律,适时调整年鉴框架,全面、系统记录濮阳现代化建设发展具体实践。比如2022年6月20日,济郑高铁濮阳至郑州段开通,濮阳市正式迈入高铁时代,《濮阳年鉴(2022)》即时增设了济郑高铁濮阳东站的相关内容记述;作为全国首个“米”字形高铁网的最后一撇、全省最后一个通高铁的地级市,全市的重要历史时刻,在题图部分作为重要专题图片重点展现。年鉴编辑还要深入调研,补充、增加、完善资料,以保持数据的连贯性,特别是有关全局的数据、整体的数据、宏观的数据,一定要连续收录,逐年可比,以此反映事物发展的轨迹,侧面反映和证明时代发展变迁的具体实践。
(二)明确资料的选材范围
年鉴要选择有年度特点和史料价值、具有重大意义的“大事、新事、特事、要事”。大事,指职责范围内发生的对本部门、本系统有重要影响的事。新事,指事物发展新方向、新阶段、新水平,具有推广借鉴价值的事。特事,指最能代表一地特色的事。要事,指公众关注度较高的年度重点话题。“大、新、特、要”,要站位高、选材准,站在一地、全面的高度去审视材料,把一地大事要事选出来、反映出来。比如《濮阳年鉴(2021)》“法院”分目中“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条目提到“审理全省首例由市政府为原告、市长出庭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为河南首例由市地级人民政府提起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在濮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时任市长杨青玖代表濮阳市人民政府出庭参加诉讼,为管辖区内被造成污染的河流“维权”,是当年热点之一、影响较大,随文配相关照片,具有较强的典型性。
年鉴资料按照加工程度的深浅可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年鉴选材时,要注意一、二、三次文献的比例和布局,要压缩原始性文件等一次性文献,提升二、三次文献在年鉴中的应用。
一次文献是指没有经过编选者编辑加工的原始性文件资料。所谓“原始性”,在年鉴中是原文照登,编者不刊一词。年鉴在特载、法规文件、附录等篇目都收录了大量一次文献。
二次文献通常是在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压缩、概况、抽象、整理、标识、绘制等)的基础上形成,其基本类型有:文摘、目录和名录、大事记和专项年表、简介、统计表和统计示意图、照片、索引等。二次文献具有信息密集、客观准确、完整独立等特点,要善于运用二次文献,必要时编辑要在一、三文献的基础上,通过绘制表格、目录、摘要记述等形式,把真正有价值的信息集中收在一起。
三次文献是年鉴内容的主体,其表现形式是条目。条目是年度客观事实及相关情况、资料的集合体,是条目化年鉴主体内容的基本寻检单元和相对独立的信息主题。条目在很多年鉴中的篇幅达到60%~70%。精心编写条目,充实条目内容并提高其有效信息含量,是强化年鉴资料性,提交年鉴编纂质量的重要保证。
(三)掌握资料的来源形式
一是文字资料。供稿的主要来源,包括文件、简报、汇报、内部资料,占比最多的就是各机关单位的年度总结材料或某项工作、活动的总结报告,或在传统纸质媒介、新媒体发布的热点新闻报道。
二是图表资料。图片和表格是年鉴资料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相对文字而言,更具直观性、可比性和逻辑性。图片和表格是年鉴的重要内容,是信息资料的补充和扩展。图片专辑不仅反映地方文化,还生动形象地反映上一年度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要事、特事和新事,涵盖全市自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表格因具有简洁、清晰、准确、节省篇幅、逻辑性及对比性强等特点而被精品年鉴广泛采用。
三是链接资料。链接入鉴的情况较少,在南方部分年鉴中可以看到。一般作为补充资料延伸阅读入鉴,通过链接资料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社会热点事件往往具有标志性、典型性,具有认知标本价值和研究价值。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记载,会大大提高年鉴对现实社会的反映能力,提升年鉴的信息价值,增强年鉴的可读性和时代性。
二、年鉴资料收集的路径方法
(一)提升政治站位。新时代年鉴工作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系统准确记录在党中央领导下砥砺奋进、创造幸福的具体实践,科学总结蕴含其中的宝贵经验,“为当代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为河南乃至全国谱写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篇章提供历史借鉴和智力支持。年鉴编辑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要做到“胸中有丘壑、立马振山河”,必须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领会中央、省委重要指示精神,仔细研读全国、省、市“十四五规划”、党代会报告和各级政府工作报告,充分了解本区域在全国战略规划、全省实施重大部署中所处的优势地位,深刻把握上年度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难点,研究地方独有的历史文化,以相关类目、分目、条目彰显地方特色,收集整理地方发展独有的新视点,在年鉴中展现地方年度亮点,为年鉴整体布局框架设计寻找源头依据和理论支撑。
(二)明晰时代特色。《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第九条要求:“年鉴框架应体现年度特点和地方特色”。年鉴系统记述一个区域的全年各方面发展成果是其史料价值的根本所在,而一个分类科学、与时俱进地体现年度发展重点的大纲框架则能细腻、醒目地反映该区域的年度特色和地域特点。仔细研读精品年鉴,发现其共通之处在于,在框架设计过程中能够从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社会经济等特点出发,抓住地方独特之处,设计出颇有特色的框架。精品年鉴的个性特色主要分年度特色和地方特色两个方面,年度特色的大事、要事、新事等,可以在特载、专文、大事记中予以专门记述;地方特色应体现在年鉴的框架设计中,突出各行政区域因自然环境、气候、人文等因素不同,导致资源、产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自“精品年鉴品读季”以来,濮阳市树立精品意识,在整体框架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对部分类目、分目作较大调整。按照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五大建设”进行分块,体现新发展理念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为重要参考,以最新行业分工为重要依据,在征稿前制定《<濮阳年鉴(2023)>整体框架、供稿单位、编辑分工一览表》,创新“订单式征稿”方式,力争做到横分门类不缺项。
(三)厘清部门职责。自党的十九大安排部署“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以来,供稿单位机构及职能发生明显变化,编纂人员必须紧跟新时代发展步伐,掌握负责部类单位的职能职责和新兴行业发展动态。通过报纸、大事记、网站、公众号及视频号等途径查找各部门最新机构职能,了解各单位上年度发生的大事要事特事要事新事。凭借年鉴专业功底,仔细研究稿件内容,捕捉各行业各部门相关工作并深度追踪,挖掘相关资料,以便对篇目作修改调整,增强年鉴的时代性、常新性。现实工作中,年鉴编辑不可能对所有行业、部门的情况了如指掌,分目、条目的设置还有赖于资料稿的比对、印证,因此,濮阳市在年鉴征稿前分批次召开年鉴编辑、市直机关供稿人和县区编辑培训会,在各单位撰稿前要授之以渔,便于他们从本部门本行业本地的实际出发,选准、写好条目。各编辑与供稿单位保持良性沟通,研究所纂稿件的内容,一方面审视、修改篇目,另一方面比照正确的分目,发现条目缺少或内容欠缺,便于返稿于单位进行补充、修改,挖掘补充新资料,包括照片、图表等,保证资料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三、年鉴资料整理的基本要求
古人说:“无征而不信”。如果没有大量资料,就不可能写出一部合格的新年鉴;如果没有大量、全面、准确、典型的资料,就很难写成一部高水准的年鉴。在年鉴资料收集后,还需要深思熟虑、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收集到的资料分门别类梳理整合、订正,确保年鉴资料可信、可用和可读。坚持“边收集边整理边反馈”的工作机制,及时收稿整理,尽早向已报送资料的单位反馈存在问题,增强年鉴资料的准确性和收集效率,确保高质量完成年鉴资料收集工作。
(一)要保证权威客观。在年鉴资料供稿过程中,供稿人所提供资料必须以事实为依据,经各单位主管领导审阅后运用。年鉴编辑通过对大量一手资料进行严格筛选,对收集到的所有原始资料进行分析、比较、鉴别、计算、校正,剔除不真实、不准确甚至错误的资料,确保资料的真实准确与可信。比如行政区版图、图片专辑、特载、专记、统计资料、附录等,需要向对应的权威部门征集最真实可信、最具权威性的资料。各类目中同一类事物的数字资料有不尽相同的情况,首先要分清这些数字的来源,来历不明的数字最好不要。自同一部门,但前后有矛盾,应该选择最新的数字资料;不同部门数字互相打架的,应当优先选择原始的第一手资料、统计部门资料。由于地方年鉴所涉及的内容繁多,各行各业都有涉及,编辑不可能对每个方面都能够真正深入进去,但是应该尽可能的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调查研究,更新自己的知识,掌握识别真伪的本领,要对历史负责,秉笔直书、如实记载、客观公正,不虚构、不夸张、不溢美,更不能妄加评说。
(二)要保证科学合理。对收集到的资料按照既定框架纂写,但条目设置、内容归类要科学合理、逻辑清晰。分类的标准要按中国图书分类法确定的知识体系分类标准,同时参照《国务院公文主题词表》的分类标准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将具有共同属性的资料放在一起;在框架设计中还要考虑地方行政机构设置及变化情况,但要注意克服按行政机构或产业部门的行政级别和隶属关系来分类的习惯做法,应按照事物发展的新形势最情况,打破一个部门对应一个部类或一个分目的刻板模式。主要是依据资料性质和范畴,依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和社会分工,确定不同层次标准,然后按大、中、小类依次细分框定归位信息资料。因为年鉴尤其是综合年鉴所涉及的领域多、门类全,一般都设有部类、分目、条目或章节等三级或者四级内容,在对这些众多的内容进行分类时就要坚持科学性原则,使之分类明确科学合理,读者在阅读起来方便实用。条目作为年鉴的主体、密集信息的主要形式,其选题、选材和语言科学与否,也直接影响着年鉴的质量。因此在撰写条目时,应该坚持科学性原则,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反映出事物的本来面目,达到“望题知意”效果。
(三)要保证完整实用。年鉴体例所规定的时限以内的材料为主,不要漫无边际地进行收集,但如是关于探本溯源、记述兴衰演变的内容,则可以适当延伸,简明扼要记述。完整即要求叙事完整、要素齐全,不支离破碎,能完整地记述来龙去脉,一般应具备时间、地点、人物(单位)、事件、原因、结果六要素,但也要注意避免叙述一般过程、罗列出席人员、抄录领导人讲话、偏重气氛描绘等做法。图片尽量选取全景式会议、活动照片,图题要简洁明了,完整显示日期、地点、事件、拍摄者等信息。表格设计应反映事物全貌,栏目设置要科学,表题表题用词应简明扼要,尽量避免使用点号。不能过于简单罗列另外,年鉴是连续出版的资料性工具书,反映出事物发展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地向前发展,年与年之间的承接性和延续性是很强的。持续发展进行的事物事件每年都要写,前一年未完结的事,下一年度要继续记,同一部类资料信息不仅记述的事实情况要有连续性、衔接性,用以说明情况的数据指标也要延续不断、纵向可比。年鉴资料各组成部分要有机整合,做到横不缺要项、纵不断主线,记述内容详略得当。针对对年鉴资料中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新变化,篇目、分目应当做适当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年鉴更好为现实服务的需要。
(作者单位:中共濮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