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吕本中在所著《官箴》一书中开宗明义:“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告诫为官从政者务须清廉、慎权、勤政。千百年来,“清、慎、勤”一直被奉为为官“第一箴言”。千年古县清丰,忠孝贯城,古风浸润,成就了难以数计的乡贤才俊。明万历时期的朱冠,以“清、慎、勤”作为立身之本、为官之道,虽出仕晚、为官短,但他勤政守廉、允公允能,尤以善治安阳、鞠躬尽瘁的政声宦迹闻于朝野,其道德操守、精神风范至今仍有镜鉴价值、教育意义。
朱冠为官十年,其中任安阳知县六年、礼部祭祀主事三年、吏部文选清吏司主事一年。安阳、濮阳两地刊载朱冠生平事迹的史志资料较多,尤以家乡志书为最。作为勤廉人物,朱冠多次入载濮阳地情丛书。
一
明洪武年间,朱冠曾祖朱雄从山西迁至直隶大名府清丰南永固集。朱冠生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二月,字元甫,别号佩黼。其父弟兄三人,其父朱宪文行二。其墓志铭载,“赠公(指朱宪文)和而煦物,有诚长者风,以友爱闻于乡。伤时俗之伦也,礼让之不行也。开阁四达之衢,以祠汉昭烈、壮缪、车骑三公(指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锲文于石以诏里俗,闻者感动,薄俗为之丕变”。
其叔父朱宪武结婚不久去世,没有留下后代,婶母杨氏刚满19岁。其时,朱冠还未出生。其母张氏与婶母约定:“吾他日有子,以一为叔嗣。”朱冠出生后,便成为两家共有的儿子。
在良好家风熏陶下,他孝敬父母、尊长知礼。朱冠对待婶母如亲母一样,入仕后,仍一如既往关心婶母的起居生计。杨氏终身未嫁,在朱家守寡60余年。朱冠多次向地方官员反映婶母的贞烈节操,期望有所彰表。后当地在清丰县城南街为杨氏立建贞节坊。
朱冠为家中独子,寄托着父辈的厚望。他少时聪颖,学习刻苦,“十岁就外傅,日涌数千言”。朱宪文认为其子可教,“吾求吾子为士人耳,他何问焉”,不吝重金,不惧耻笑,为朱冠“延名师,督之学”,并“为之减割腴田至二百亩”。明万历七年(1579),朱冠不负众望,乡试中举。然而命运多舛,朱冠长时间未能进士及第。但他胸有抱负、矢志科举,终在16年后的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荣登乙未科进士榜,列三甲126名,与同乡张养正(后任江西九江知府、朱冠儿女亲家)为同科进士。此时,朱冠年39岁,属于大器晚成。
二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即进士及第第二年,朱冠被授以安阳令,这是他任职时间最长的地方。安阳,古称邺,时为彰德府(古称相州)辖县、府治所在地,“为九州孔道,輶轩之使踦切肩摩,赵藩国焉。军民杂处,号为难治”。河南彰德府与直隶大名府毗邻,家乡距安阳近200里。朱冠在此任职,倍感责任重、压力大。
上任伊始,朱冠即访民情、察民苦。他讲究方法、注重效率,“堂上治文书,庭中决讼谍,道旁迎冠盖,阡陌间劝农桑,事事有法”,“忽而走置驿、存过客,忽而飞羽盖、劝农桑,一日而十所需公,则十所得公”,“公独从容酬应”。随从官员感到诧异,把他比作汉代异术大师蓟子训,朱冠却自嘲:“吾自乐此不为疲也。”
朱冠不仅勤政有范,而且治水有方。他未雨绸缪,把治水作为民生大计,不顾一些人的反对,极力督促民众凿井灌田。“冠不为辍,得井数千,所灌无算”,安阳“灾而无害”。大中丞(巡抚)钟公来安阳视察灾情,问朱冠:“何所计划,而井井若是?”朱冠对曰:“救荒无奇策,惟有备乃可无患耳。”
凿井灌田大获成功,朱冠又察看山川地貌,谋划修渠引水。漳河、洹河(安阳河)流经安阳西,曾是战国时期魏国邺令西门豹、唐代相州刺史李景、北宋政治家韩琦治水的地方,然“岁久湮阇,莫有知者”。朱冠“遍访遗迹,得万金渠、珍珠泉二区”,“乃建闸洹河上流,增石堰三,长阔各数十丈,融金液锢之,筑长堤里余,旁通斗门,更广故渠,为四:曰普泽、曰清流、曰凤尾、曰望洹。再分为均利等数十渠,复演为龙爪等数百渠。自是,一郡二百里皆流泉也。珍珠泉出郡西之水冶镇,方不逾亩,四拓之得泉盈顷,中起亭台,环植松竹,蔚为胜地,名之曰广济。更分为支渠数十道,溉田千顷。两工既成,邺民大获其利,欢呼歌舞,有‘星渠百道,泉珠米泥’之谣”。
有人嫉妒朱冠治水之功,以修渠引水影响漕运为名向上举报,朱冠泰然处之、以理服人:“此国与民两利计也,吾官可罢,渠可废乎?”事实证明,“闸启则洹以成渠,闭则障渠以复洹,源从洹出,委与洹合,相为用不相为厉,甚便计也。因推本末,具言之,渠得不废。”
清乾隆《彰德府志》收录有《重开万金支渠碑记》,该碑目前仍立在安阳西部高平村大闸旁的修渠碑林中,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碑文由安阳籍、时任南乐知县(后任大理寺正卿)的吴定受朱冠之邀撰写,翔实记述当年朱冠指挥修渠的场面实况和修渠后带来的水利盛景。其中写到,“公乃损抑贵倨,旦夕慰劳之,稍扶其惰不共(不出力)者,云动雷行,鼓不胜竞,不残民力,不靡圭刀(合理利用民力和时间)。凡数阅月,遂毕工。”这些渠道形成渠网,“纵横屈曲,重支叠港,贯畦浮塍,分象成文。江南擅水利称泽国,今河北之江南云”,“他田秋禾石计不半(收成不超过半石),而近水三倍过之。斯其水利之明验,可以灼当时而芳千古矣!”如今,万金渠仍在发挥作用,成为安阳农业灌溉、西部工业的主要供水源。
朱冠还号召百姓从长计议,“广储蓄,以备岁荒”,当时“积谷至二十万石,可支十年,储煤碳至数十万石”。他还下令减富民车户,禁止闲散游民赌博滋事。他做事一贯雷厉风行,但“独于刑狱,则再四推擜”,他认为“此民命也”。“三年中,所活疑狱至七十余人”。朱冠关心民众疾苦,“在安阳设有义田义塾,以赡孤惸、教子弟,移官过家,再图修举,各有端绪。”
朱冠在安阳任职期间,成绩卓然,获评第一。“戊戌考绩,赠封父母如其官,辛丑年大计吏(考核官员),天官所论有司,卓异二十三人,公为之冠。”
洹河悠悠,民心昭昭。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朱冠“擢礼部祠祭司主事”,离开安阳到京城任职。百姓得到消息后,“遮道哭送”,极力挽留。挽留不得,安阳百姓于是“为肖像祠于南郭,额之曰‘朱邑侯治水救民处’”,以感恩其政、感念其德。
三
朱冠抱有“澄清天下之志”,到京城后更加勤勉敬业,处事不苟。在礼部任职时,他曾代表朝廷,来河南册封延津王,“所馈仪币及珍玩琴书甚多,一切却之。”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朱冠改任吏部文选清吏司主事,“所司册库至为繁剧”,官员选拔、考核评比、档案管理任务繁重。朱冠感叹道:“此群吏殿最之府也。”他带领属下,“分夜校阅,散品以下必亲裁焉”。当时工部大行开纳之事,以至有人疏通关系买官入仕,朱冠敢于较真,“公以为滥,悉驳止之。”
在安阳期间,朱冠“自其治邺时,固以勤民,积瘁,至是形骸虽硕,精神已阴耗矣”。当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早上,朱冠正在处理人事选拔事宜,“疾陡作,正衣冠而逝,年仅五十。”朱冠死于任上,“缙绅大夫无问识不识,咸痛惜之。”
朱冠为官清廉,宦声晴朗,最后累死在工作岗位,在朝野很有影响。“历官十年,所至以清节自持,然口不言贫。卒之日,四壁萧然,无以为殓,人始叹服其廉节云。柩出都门,缙绅送者倾城。比至家,里人哭者罢市。安阳距清丰二百里,士民来吊者肩摩于途。各以名宦乡贤请此,足以观人心矣。”“安阳人来吊者,哭尽哀,曰:‘我父母也。’”
明天启二年(1622),朱冠入乡贤祠。受其影响,其二子朱世炜、朱世灿均成为贡生。清丰旧县志评价朱冠,“为人宽洪有识度,遇事敢为,心胸洞朗,绝无城府。意所投合,即生死不顾。”朱冠去世一周年之际,受其长子请托,兵部尚书、“长垣七尚书”之首的李化龙饱蘸深情,专门为其撰写二千余字的墓志铭,概括并赞誉朱冠的非凡一生。
(作者单位:中共濮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