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下干部,一个随着解放战争政治军事形势发展而产生的历史名词,一个特殊而耀眼的历史革命群体。三大战役之后,国民党政府已无力进行有效的战略防御,全国已处于革命胜利的前夜,解放全中国指日可待。为支援全国解放,中共中央抽调大批北方干部冒着硝烟,抛家舍业,浩浩荡荡向南方挺进,如同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输向新解放区,参加接管、巩固、建设新中国政权。濮阳地区作为冀鲁豫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抽调干部随军南下西进,足迹踏遍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贵州8省,跨黄河,渡长江,翻山越岭,行程8000余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保证党的战略决策的实现,为支援新解放区,争取全国革命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一、响应中央号召,组建南下队伍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九月会议”,会上提出,“迅速地有计划地训练大批能够管理军事、政治、经济、党务、文化教育等项工作的干部。”10月28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准备夺取全国政权所需要的全部干部的决议》,“共需中央局、区党委、地委、县委、区委等五级及大城市的各项干部,共约5.3万人左右。华北1.7万人。”10月29日,华北局作出《关于外调17000干部及补足干部缺额的决定》,“北岳、太行、冀中、冀南、冀鲁豫5个区党委,各配齐一个区党委架子。”华北局分配冀鲁豫区党委抽调能够组成一个新区区党委所需要的干部任务,新区包括6个地委、30个县委、210个区委,共3362人。2月3日,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调度准备随军渡江南进干部的指示》,“华北局除八千干部外,其余所担任抽调之全体干部均应准备随林彪、罗荣桓南下,使用于湘、鄂、赣三省及两广方面。须于三月底集中并训练完毕。”2月5日,《冀鲁豫区党委就南下工作给各地委的指示信》中指出,“已批准南下县委应立即宣布。各地委南下干部务于2月28日整队到菏泽晁八寨集中,以便整训学习。”冀鲁豫区党委分解到所属地委的抽调干部任务是:九地委组成1个地委机关干部框架的五分之四,以及4个县、28个区的干部框架,共437人;八地委组成1个地委机关的干部框架,以及4个县、35个区的干部框架,共521人。当时,范县、濮县、寿张(今台前县)、阳谷、朝城、观城县属九地委。昆吾、濮阳、清丰、卫河、南乐、内黄、尚和县属八地委领导。
为完成这次干部南下工作,从冀鲁豫区党委至地委、县委,层层组织发动,加强政治教育、阶级教育、党的纪律教育,加强对干部的组织管理,强调组织纪律性,克服乡土观念、地方观念。经过政治动员与组织准备之后,在干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召开会议,公开动员,县委书记、县长、区委书记、区长带头报名,以自愿报名南下和服从组织调动相结合确定人选。濮阳地区共选派南下干部660余名,昆吾县批准了以孟周、丁英、路风楼、张新民等69名干部,另有交通员、炊事员、警卫员20余人,共90余人;清丰县、卫河县批准了以陈达之、王陞三、郭俊才为首的122人(清丰县92人,卫河县30人);南乐县批准了以王涌波、石砺山为首的77人;濮阳县批准了以夏树屏、李冀础为首的126人;尚和县批准了以张悦斋、张经武为首的53人;范县批准了以丁福五、曹建平、张靖玉为首的60人;濮县批准了以陈少瑞、葛宝林为首的60人;寿张(今台前县)批准了以何进、王之典、陈伯文为首的72人。
二、集结晁八寨,整风明纪
1949年3月1日,濮阳地区南下干部从濮阳县东关外出发,前往冀鲁豫区党委驻地菏泽,第二天到达荷泽城南晁八寨一带住下。在冀鲁豫区党委领导下,南下干部部队在晁八寨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南下干部支队。支队下辖6个大队,39个中队。冀鲁豫八地委和四地委以及七分区所抽调的干部合并,共计800余人,正式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南下支队第一大队,九地委和七地委编入南下支队第四大队,以县为单位设立中队。各县中队主要负责人分别是:一大队一中队(清丰县、卫河县)王陞三任队长,陈达之任政委;一大队二中队(濮阳县)李冀础任队长,夏树屏任政委;一大队五中队(南乐县)石砺山任队长,王涌波任政委;一大队六中队(尚和县、内黄县)张经武任队长,张悦斋任政委;一大队四中队(昆吾县)孟周任队长,丁英任政委;四大队范县中队丁福五任队长,张靖玉任政委;四大队濮县中队陈少瑞任队长,葛宝林任政委;四大队寿张县中队王之典任队长,何进任政委。3月5日,南下干部支队召开学习动员大会,鼓励大家随军南下,要求认真学习政策,同时介绍了全国的形势和外地接管城市开辟新区的工作经验。随后利用3周时间,支队全体成员早晨进行军事训练,如列队、防空袭、遭遇战、打背包、问口令、传口令、警戒方法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上午、下午学习中共中央制定的接管城市和开辟农村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濮阳地区南下干部,通过听报告、学文件、小组讨论等形式,对国内形势有了比较全面正确的了解,提高了执行新区政策的水平,加强了纪律性,坚定了随军南下的决心和胜利信心。3月26日,冀鲁豫区党委在晁八寨举行欢送全体南下干部大会。3月31日,濮阳地区干部同南下干部支队从菏泽晁八寨出发,随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向江南进军。
三、接管赣东北,初展担当
南下干部支队步行经过定陶、曹县至商丘朱集火车站,再乘火车经砀山于4月3日到徐州火车站,即归华东局领导。自徐州转车熄灯前行,经宿县、蚌埠,于4月7日至合肥车站下车,作短暂休整。4月11日,南下干部支队从合肥出发,向皖南进发,步行过肥西、舒城,15日至桐城南驻下休整3天。4月18日,在徐运北主持下,中共赣东北委员会在桐城召开了由南下支队所属各大队负责同志参加的会议。会议决定:由一大队接管鄱阳地区。鄱阳地区下辖鄱阳、都昌、湖口、彭泽、余干、万年县及鄱阳市,地委书记白潜,副书记常颂,军分区司令员周桂生,政委白潜。南下支队4月21日从桐城出发,以急行军的速度向原定的渡江地点急进,4月24日到达长江北岸安庆,支队全体分批奔赴渡江口岸,登上浮桥,队员拉着手、扯着衣服紧随其后,伴着浮桥不停地起伏摆动,小心翼翼地迅速渡过长江。鄱阳地委书记白潜率一大队从安庆渡江后即赴鄱阳地区进行接管,进驻彭泽马当。在马当,白潜召集开会,宣布各中队任务,由一中队(清丰、卫河县)接管湖口县,二中队(濮阳县)接管都昌县,六中队(尚和、内黄县)接管鄱阳县,南乐县五中队与昆吾县四中队合并接管鄱阳市。
一中队(清丰、卫河县)4月27日进入湖口县境,4月28日进驻县城,湖口县委由书记陈达之、县长王陞三、宣传部长魏向远3人组成。
二中队(濮阳县)5月11日到达都昌县徐家埠,5月12日进驻县城,都昌县委由书记夏树屏、县长李冀础、组织部长刘杰、副县长张光涵4人组成。
六中队(尚和、内黄县)4月27日到达景德镇,4月29日到达鄱阳县机关驻地磨刀石,鄱阳县委由书记张悦斋、县长史可鉴、县委副书记尚子瑞3人组成。
南乐县五中队与昆吾县四中队奉命合并为一个中队,中队政委王涌波、中队长孟周,5月5日到达鄱阳市,原冀鲁豫八地委常委、专署副专员陈桐源兼市长,王涌波任市委副书记、副市长,主持市委、市政府日常工作,王志超任市委组织部部长兼二区区委书记,原五中队队长石砺山调离。
1949年4月底至8月,濮阳地区南下干部在赣东北区党委的领导下,相继在湖口县、鄱阳县、鄱阳市、都昌县建立人民政权,采取出布告、召开各类会议等多种形式,宣布人民政府的建立;广泛宣传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各项政策,以安定人心;号召、组织工人复工,学校复课,商店开门营业,建立革命秩序;对国民党在各市、县、乡的政权机构、军事设施等,由人民政府和军事部门分别派员进行接管。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在建政接管的同时,主要开展以下工作:一是征粮支前。当时处于青黄不接季节,加上国民党溃败前的大破坏,库粮匮缺。为了征集粮食,以保证军需民食,各县、区党政干部迅速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克服了人生地不熟等困难,至8月底赣东北区共征借粮食2693万斤、马料514万斤,保证了军需,并将数百万斤大米调往上海。二是扩建地方武装,平息匪患。解放不久,我野战军持续推进,境内只有少数市、县、区干部和少量的地方武装,敌特势力逐步猖獗。为了平息匪患,以南下支队武装干部和地下党领导的游击队为骨干,扩大地方武装开展剿匪。到8月底,赣东北全区剿匪作战174次,歼敌5176名,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三是抗洪救灾。6月初和7月底,鄱阳地区两次遭受水灾,冲毁土堤185处,被淹田土169万亩,灾民达50万人以上。灾情发生后,濮阳地区南下干部带领群众积极投入抢险斗争,人民政府先后向灾区发放救济粮8万余斤、救灾款 261万元,帮助群众恢复生产。四是开办训练班,培养选拔地方干部。为了培养地方干部、充实干部队伍,各市县分别开办知识青年训练班。经过学习和训练,吸收青年知识分子加入了革命队伍,使干部队伍迅速扩大,基本保证了工作的需要。通过这些工作,不仅为赣东北区以后的革命和建设打下了基础,而且使赣东北区成为人民解放军向华南、西南进军的基地之一,为全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
四、西进贵州,扎根大西南
1949年7月,二野前委在南京召开扩大会议,传达中共中央指示精神,二野向西南进军,中央决定从冀鲁豫区南下至赣东北区工作的全体干勤人员,组成西进支队,随五兵团向大西南进军,成立中共贵州省委,接管贵州。赣东北区交中共江西省委接收。8月13日,赣东北区党委遵照中共中央华东局和中共中央华中局的指示,赣东北区划归中共江西省委领导。8月20日,中共江西省委派出360名干部到上饶进行接收。9月初,濮阳地区南下干部全体工作人员到上饶集中学习,准备西进。9月4日,赣东北区党委在上饶召开全区区以上干部会议,徐运北同志对赣东北区4个月的工作进行总结。9月10日,赣东北区党委在上饶市广场召开由全体西进干部和勤杂人员参加的西进动员大会,宣布赣东北区党委行署、军区撤销,并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西进支队正式成立,支队长傅家选,政治委员徐运北。动员大会之后,濮阳地区南下干部以支部为单位,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讨论,大家对国内形势和向西南进军的意义有了较深刻的理解,认识到党中央决定向大西南进军,是解放全国人民的大局,是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西进支队从上饶出发前,经组编,全支队下辖5个大队、54个中队,共有干部5771人,战士和勤杂人员 3560人,共9331人。9月25日至28日,西进支队的全体成员从上饶出发踏上了西进贵州的征途。前梯队沿五兵团进军路线,从上饶乘火车至南昌,又乘汽车经上高、慈化、长沙至湘潭;濮阳地区南下干部随后梯队从上饶乘火车经南昌至九江,改乘轮船经蕲州、武汉、嘉渔、岳阳、长沙至湘潭,前、后梯队在湘潭汇合,并在此进行了短期的休整。10月20日,西进支队从湘潭出发,徒步向贵州进军。10月21日至26日,中共贵州省委和二野五兵团在邵阳召开会议,对进军贵州和贵州解放后接管的方针政策策略、方法步骤和征粮支前等任务向各地委进行了全面部署,并确定了各地委负责接管的地区,一大队接管贵阳地区。10月29日至11月4日,西进支队一大队由邵阳进驻芷江一带,在此期间,召开县委书记、县长会议和全体干部会议,传达中共贵州省委邵阳会议精神,宣布各县党、政、军领导班子组成名单;部署接管后各市、县立即要进行的工作,同时进行入黔接管的各项准备工作。11月6日起,西进支队的干部和勤杂人员,以大队为单位,从芷江分批徒步向贵州进发,入黔后分赴各地区进行建政和接管工作。11月15日贵阳解放后,西进支队一大队于11月24日抵达贵阳,贵阳地委根据省委的指示,研究决定贵阳地区所属为11个县,修文是贵阳地委、专署和分区机关的驻地。
一中队(濮阳县)夏树屏任修文县委书记,带队接管修文县;调一中队(濮阳县)李冀础任贵阳市云岩区区长,带队接管云岩区(县级);调一中队(濮阳县)吴近仁任瓮安县长,带队接管瓮安县。一中队(濮阳县)85人(南下76人,从江西吸收的学生9人)于11月23日到达修文,11月24日建立了中共修文县委员会和修文县人民政府。12月11日瓮安县解放。
六中队(尚和、内黄县)11月24日由冯福申带领80余名干部到达开阳县,开阳县人民政府成立,县长冯福申。11月27日张悦斋带领70余名干部到达开阳县城,中共开阳县委员会宣告成立。
七中队(南乐、昆吾县)11月22日由王涌波带领80余名前梯队干部到达息烽县城,11月23日息烽县人民政府成立,县长阴明村。11月25日,后梯队同志抵达贵阳。孟周奉命带领部分接管平塘县,王志超带领20余人来息烽,11月26日后梯队到达息烽,11月27日中共息烽县委员会成立。12月8日,孟周带领39人(昆吾县为主)到达平塘县,平塘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十中队(清丰、卫河县)11月17日由王陞三带领前梯队19人到达贵筑县花溪镇,11月22日陈达之带领后梯队60余人到达。11月25日成立中共贵筑县委员会、贵筑县人民政府。12月23日,王陞三带领23人及一个排兵力到达长顺县,长顺县人民政府成立。
五、建功立业、丰碑永存
1949年11月始,濮阳地区西进入黔干部相继在息烽、修文、开阳、贵筑、平塘、瓮安、长顺等县建政接管,在中共贵阳地委领导下,和各族人民一道在解放晚、时间短、任务艰巨的情况下,胜利完成了民主革命的各项任务,为全省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开展宣传活动。濮阳地区西进干部首先对城乡广大群众和各界人士大力开展宣传工作。抽调干部组织宣传队(组)深入区、乡镇、农村进行广泛的宣传,贴布告、写标语、召开各种会议,讲形势、讲政策,戳穿敌人的谣言,揭露敌人的罪恶,表明我党的态度。经过一段形势政策宣传之后,情况逐渐好转,社会秩序初步安定下来。二是军事接管。主要是旧职人员办理交接手续和轮训,争取国民党武装交枪投降,清理粮食仓库。各县用了很短时间都基本上交接完毕,档案资料大部分都交出,各种物资都进行了登记造册,清点验收。息烽、修文等九个县,争取和瓦解国民党武装人员491名,旧职人员763名。清理粮食仓库,息烽、修文等8个县清出144万斤,贵筑、长顺等4个县清出积谷265万斤。三是粮食征借。为了解放大西南,保证我军和城市的粮食供应,濮阳地区西进干部到达各县之后,就抓紧征借粮食。为了保证征借任务的完成,各县抽调大批干部、干校学员、留职人员、知识分子、民主人士、学生深入农村进行宣传和督促、检查。大部分县都是普遍布置,重点掌握,依靠群众和社会力量完成。1950年全地区征借粮食3365万斤。四是清剿土匪。1950年2月中旬开始,由于我军留守兵力较少,土匪以为有机可乘,发展之快,气焰之嚣张,达到了顶点。为此,贵阳地委于3月召开了军政干部会议,传达省委指示,总结经验教训,分析匪情,确定对策,使剿匪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到1951年上半年,骚扰在贵阳地区的土匪基本消灭干净。巩固了各级新生的人民政权,公审处决了一批罪大恶极的特务、匪首、恶霸,提高了人民的阶级觉悟,为完成五大任务和土地改革运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濮阳地区南下西进支队的全体成员,从冀鲁豫区到赣东北区开辟工作,又过长江、越雪峰山、进苗岭到贵州高原,克服了进军路上的重重困难,胜利完成了党交给他们的任务,为实现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孕育了闪着光辉的南下精神。那种为了实现崇高革命理想和党的纲领,为了人民解放事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永远值得人们学习,这段革命业绩将永载革命史册,闪耀熠熠光辉!
(作者单位:中共濮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