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光:捍卫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演变规律理论

发布时间: 2020/6/8 10:15:48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摘要:

近年来,历史唯心主义的变种——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历史的虚无,对世界历史的歪曲,不仅颠倒了历史,而且搞乱了人们的历史观。捍卫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演变规律理论,恢复中国社会形态演变历史的本真事实,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科学性、纯洁性、战斗性,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武装我们的干部群众,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反对马克思主义者,往往都要集中火力否定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这是因为,没有历史唯物主义就没有辩证唯物主义,就没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恩格斯称赞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02页)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石,没有这样一块基石牢固奠定马克色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础,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真理体系的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个伟大功绩就是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结合起来,并率先运用于历史领域,把唯心主义历史观从历史领域彻底清除出去,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建立是辩证唯物主义创立的标志,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标志,是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如,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形态演变一般规律、社会基本矛盾、人民史观、阶级和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等,都直接触动了资本主义最敏感的神经,撼摇了资本主义大厦的基础,是一切马克思主义政敌必欲除之而后快的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根基。

历史唯物主义的对立面就是历史唯心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是历史唯心主义的典型表现。近年来,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突出表现在用历史虚无主义取代历史唯物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者,首先挖掉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者,又首先反对的是历史唯物主义。

反对历史唯物主义,通常否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概括的社会形态演变一般规律的科学原理,否定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必然趋势的正确结论。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经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而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五种社会形态”演变发展的一般规律(以下简称“五形态说”),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普遍规律和必然趋势,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个最基本的观点。

反对历史唯物主义“五形态说”,是一切历史唯心主义、特别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个通病。其表现为:有的根本不承认人类社会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必将经过社会主义的过渡而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这一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认为“五形态说”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臆造出来的,不是科学的真理;有的变换手法,谎称马克思、恩格斯根本没有提出过“五形态说”, “五形态说”是列宁、斯大林等后来人编造出来、强加给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制造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者之间的对立和矛盾的假象;有的则玩弄抽象承认具体否定的伎俩,抽象地承认“五形态说”,但具体到对我国历史与现状的判断,则认为中国没有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还有的不承认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认为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才是修成正果。

一些历史读物、历史展览、历史影视,往往只是从唯美主义角度而不是从唯物史观角度,离开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离开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单独地展示历代文物和历史人物,把历史仅仅变成精美艺术品的展示史,皇宗贵族、才子佳人的个人英雄史,从而取代社会形态演变的真实历史,一味地“去政治化”“去意识形态化”“去阶级斗争化”。

唯物主义历史观分析认识社会历史问题,坚持一切从社会存在出发来说明社会问题。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最根本的社会存在就是生产方式的存在,就是“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存在。社会发展史说到底就是社会形态发展史。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一切都要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而必须从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人类社会形态出发来认识人类社会现象,而不是相反,这是唯物史观的不可违背的根本原理。

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最主要是源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生产工具从旧石器升级到新石器、再到青铜器、铁器,再到机器、电子、信息、互联网、人工智能……生产力逐步提升,促使生产关系、从而生产方式不断发生变化,从而推动社会形态从原始社会进步到奴隶社会,再进步到封建社会。当代资本主义表面强大但已经开始衰落,当代社会主义虽弱但却是必然胜利的新生事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结构的变化引起政治结构、阶级构成、社会结构变化,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经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这就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发展规律,这个规律是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有人谬称马克思从来没讲过“五形态说”,企图否定社会形态演变的普遍规律,显然是站不住脚的。社会形态演变一般规律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深刻剖析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而收获的重要理论硕果,是对人类历史观的伟大贡献。马克思虽然没有就社会形态问题撰写过专著,但一生中围绕着这一问题留下了大量论述。马克思最早在1851年撰写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这部名著中提出“社会形态”概念。在这里使用“社会形态”这一概念,是为了表明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不同于以往的社会形态。

在1846年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恩格斯就第一次提出人类社会经过五种所有制形式: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资产阶级的所有制;未来共产主义所有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8-149页)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说明:“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社会等级分成多种多样的层次。在罗马,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在中世纪,有封建主、臣仆、行会师傅、帮工、农奴,而且几乎每个阶级内部又有特殊的阶层。”“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态代替了旧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2-273、248页)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众所周知的关于三大社会形态的论述,他强调指出:“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同步发展起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8页)1859年1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的思想已经表述的十分清晰,“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在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中,马克思充分论证了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随着历史科学有了一定发展,特别是历史学家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出版,对原始社会提供了详尽的研究材料,使马克思对原始社会有了明确的科学界定,这一科学认识集中反映在1880年到1881年间他对《古代社会》一书的摘要中。恩格斯于1884年撰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一书,清晰地勾画出人类社会发展“五形态”的历史进程。这说明,“五形态说”内在地包含在马克思、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对社会发展形态的科学分期认识中,概括反映了人类社会形态发展进程的最普通的规律。

有人以马克思曾说过以“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的“三形态说”为借口,否定“五形态说”,认为“五形态说”不是马克思的本意,不是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实质上,“三形态说”与“五形态说”是一致的,而不是相互排斥的。

所谓“三形态说”,是人们根据马克思“伦敦手稿”中对社会历史进程的看法而提出的一种论点。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同上书,第104页)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个人全面发展这三大阶段的划分,可以认为,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经过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这三个阶段。这就是社会发展学者概括的“三形态说”。

事实上,“三形态说”同样也反映了马克思根据生产力发展的历史状况,对社会发展形态所做的一种科学分期的看法。从马克思表达的整个思想来看,第一个阶段,“人的依赖关系”实质上是自然经济社会的特点。自然经济社会横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当然每种社会形态的进一步发展期自然经济特点就会减弱,就会逐步增添商品经济的特点。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力低下,分工不发达,生产的直接目的是为了生产者的自身需要,必然采取人与人直接互相依赖的办法,来克服工具落后的状况。比如原始人必须依赖于原始群体,帮工必然依附于师傅,这就表现为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组织的依赖。第二阶段,“人对物的依赖关系”实质上是商品经济社会的特点。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生产发展了,人们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交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物化成商品,产生了“商品拜物教”,人依赖于商品,处于物化的、异己的关系的统治下。在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成为商品、货币、资本的奴隶。第三阶段,“个人全面发展”是商品经济消亡以后社会的特点,有人把这个社会概括为产品经济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生产力高度发达,消灭了旧式分工,产品极其丰富,人摆脱了物及其外部关系的束缚,成为人自身的主人、社会关系的主人、物的主人,人可以自由、全面地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预见的共产主义社会。

不难看出,社会形态发展进程的“三形态说”与“五形态说”这两种划分,都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社会形态演变进行分析得出的正确结论,二者的理论根据是一致的。实际上,“五形态说”和“三形态说”是互相包容的。按照马克思的原意,自然经济阶段基本是前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阶段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们概括的产品经济阶段则是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形态的社会。按照马克思最初的预见,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而,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不存在商品和货币,遗留资本主义的痕迹,如资产阶级法权等。可是,现实的社会主义却是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建立的,这样的社会主义必然要经过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当然,这两种划分也是有区别的。因为,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分期,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对同一对象,按照特定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划分。例如,以阶级斗争为线索,可以划分为阶级社会、阶级过渡社会和非阶级社会;以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为标准,可以划分为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有私有制向公有制过渡的低级形式的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和高级形式的公有制社会……。当然,任何科学划分都不能离开以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生产力发展状况为主线,根据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直接考察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和特征而进行的划分。应该说,“五形态说”是马克思对社会形态划分的主线索,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演变一般规律理论的主要内容。以“三形态说”否定“五形态说”,彻底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形态演变一般规律理论的正确的轨道。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演变一般规律理论最根本的要旨就在于说明,人类社会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所致,由不同的历史阶段构成,表现为不同的“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演进。资本主义社会同其前的其他社会形态一样,只是人类社会历经的一个历史阶段,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由兴盛而走向灭亡,人类社会形态必将驰入一个全新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演变一般规律理论并不因时代的变迁而丧失理论光彩,相反,它依然以其宏大的世界视野、科学的理论价值,对当今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指南作用。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演变一般规律理论在概括社会历史发展本质时,剔除了大量偶然因素,舍去了活生生的事例,只是对历史发展客观逻辑的一种抽象,并不是对全部社会历史现象的总汇,也并不排除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可能会出现的某种跨越、倒退等偶然特例。因此,必须科学地辩证地认识马克思主义“五形态说”。

唯物史观关于人类社会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只是讲的一种总的历史趋势,或者说总的历史规律,并不等于说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必须完整地经历这五种社会形态。“五形态说”只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性规律,而具体的历史发展不是单一的、直线的、绝对的,毫无偶发性、毫无特例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哪个地区是否可以有特例、有偶然的情况发生,是否都要依次经过同样的社会形态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没有把它绝对化。他们从来不以认识历史过程的一般规律为满足,而是努力进一步探索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符合一般规律的特殊发展道路。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创立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其注意力和着眼点,主要是放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后来的实践发展促使他们开始注意并研究西方国家和东方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不同情况,提出了非资本主义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能性问题,修订和发展了原先的看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通过对东方国家和民族发展道路的研究,他们认为,在一定条件下,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走上非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社会形态的跨越式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一般地说,像英国等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通向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但他们又预言,像俄国那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走向社会主义。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阐述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必然导致社会主义革命这一原理时,并不排除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依各自具体的历史条件所采取的特殊发展道路的特殊性,并不排除某些落后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

当然,人类社会形态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不论任何特殊国家的制度与道路的特殊选择如何,社会制度可以跨越,但生产力的经济发展过程却不可跨越。归根到底,这一切皆取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由这种运动所决定和表现出来的历史环境,以及客观条件所决定的人的主体能动性的主观条件。这个重要思想具有世界观方法论的意义,它告诉我们: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一定要从本国具体国情出发,选择适合本国特殊国情的社会主义模式,走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研究中国社会形态发展历史,要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梳理出中国社会形态演变的清晰脉络,概括提炼出在遵从人类发展普遍规律基础上的中华民族的社会形态发展的独特历史和发展道路。

人类社会发展“五形态说”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发展的特殊规律的抽象概括。要用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形态演变一般规律理论的这个正确的“一般抽象”,来指导分析中国特色的社会形态演变规律,分析中国独特的发展道路,梳理概括出中国社会形态演变历史和中国道路发展的特殊性,而不是把中国社会形态历史和发展道路人为地编造为王权更替史或才子佳人史。

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的发展(这里说的主要地是汉族的发展),和世界上别的许多民族同样,曾经经过了若干万年的无阶级的原始公社的生活。而从原始公社崩溃,社会生活转入阶级生活那个时代开始,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现在,已有了大约四千年之久。”(《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2页)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民族工商业在一些发达地区获得规模性发展,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如果没有西方列强的侵入,中国也能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6页)到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先于中国发展起来,并将全世界的殖民地瓜分完毕。资本主义列强不允许中国再按照人类社会形态的一般发展规律,独立自主地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而沦为受西方剥削压榨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形态演进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中国的特殊情况决定了中国既不能走原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资本主义道路,也不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要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再经过社会主义革命而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的痛苦,实现跨越性发展,走出一条非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社会形态历史和中国发展道路的独特历史。只有从社会形态演进层面予以理论剖析,才能认清中国社会形态历史和发展道路的特殊性。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

Copyright © 2017 http://www.puyangdangshi.com All Rights Reserve
中共濮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版权所有 承办:中共濮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地址:濮阳市人民路158号 电话:0393-4426890 备案序号:豫ICP备20230224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