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濮阳城乡地区缺医少药,各种传染病、寄生虫病流行猖獗,给广大贫苦百姓带来了巨大的难以摆脱的灾难。1938年,濮阳县霍乱大流行,导致2万余人死亡,虽然没有出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但也是家家有丧事、户户闻哭声。1942年,南乐县疟疾大流行,全县1/3的人都先后染病。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卫生防疫事业,群众健康有了更好保障。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当时疫病的流行除了医药缺少的原因之外,与生活环境不卫生有很大关系。濮阳县二区田拐村流传着一首民谣,深刻反映了当时恶劣的生活环境,“田拐村,苦恼村,污水臭气熏死人;蛆成堆,蝇成群,锅上爬,碗上飞;蚊子碰人脸,屎尿随水流;瘟神赶不走,疫病不离身。”不卫生的生活环境既是疫病产生的温床,也加快了疫病的传播。1952年3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和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联合发出指示,“要求全国人民大力进行防疫工作,开展广泛的卫生清洁运动,实行灭蝇、灭蚊、灭虱、灭蚤、清秽等工作,并以城市及交通要道为重点。”濮阳地区认真贯彻落实指示精神,广泛开展以“三净五灭”(三净:街道院子厕所净、厨房锅碗用具净、身上衣服被子净,五灭:消灭虱、蝇、蚊、蚤、鼠)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例如,濮阳县二区的田拐村,全村厕所进行改造加盖,三眼水井筑高井台、增设井盖,并修了村外澡塘。再如,十二区的西九章村,开展了户户增积两车卫生肥的大扫除运动。1955年起,濮阳地区又开展了以除“四害”(苍蝇、蚊子、老鼠、麻雀后改为臭虫)、讲卫生、消灭疾病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活动。1956年至1957年开展了10次突击除害灭病活动,通过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变,努力控制传染病和地方病的发展。
大力开展传染病、地方病防治。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十分重视传染病防治工作,毛泽东等领导同志重视卫生事业建设,提出了正确的卫生防疫思想。毛泽东指示,“今后必须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极力发展这项任务”。濮阳地区秉承遵守党中央“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面向工农兵”的三大原则,立足农村,着眼基层,大力开展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地方病的防治。1949年10月,濮阳地区成立了防疫队,之后,各县陆续建立了防疫站,各村组织成立了卫生委员会。各级防疫组织规定了严格的疫情报告制度,划分了防疫卫生责任区。1952年,建立各级防疫委员会(1953年改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各级防疫机构的建立,对传染病、地方病的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濮阳地区多发的传染病主要有天花、霍乱、疟疾、伤寒等。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死亡率高达25%,新中国成立前,濮阳几乎年年都有天花流行。1949年-1951年又有天花发生和流行,3年死亡272例。1950年,卫生部颁布《种痘暂行办法》,在全国推行免费普种牛痘。濮阳地区广泛开展牛痘接种,自1952年,濮阳地区无病例报告,天花在濮阳地区销声匿迹。对霍乱防治坚持“标本兼治、治本为主”,采取“五早一就”(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就地处理)原则处理霍乱传染源,开展“三管一灭”(管水、管粪、管饮食、灭蝇)活动,加强霍乱防治的宣传教育。1949年开始应用霍乱伤寒二联菌苗,对霍乱、伤寒进行防治。多重防治措施的管理下,到1953年,濮阳市现辖区基本控制了传染病的流行,传染病死亡率较1950年降低了12.4%,烈性传染病天花绝迹,霍乱也得到了有效控制。黑热病是危害濮阳人民生命健康最严重的地方病之一,群众称之为“大肚子痞病”。1948年,冀鲁豫行署哈利生医院第一分院半年治疗黑热病患者252人。为防治黑热病,1949年,濮阳成立黑热病防治队,深入农村开展黑热病防治指导工作。1954年至1955年,各县先后成立黑热病防治队、防治站,各县组建普查队,进行黑热病普查、普治,进行免费治疗,对所有病户及其四邻进行药物喷洒消毒,黑热病很快得到控制。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战争等原因,濮阳固定的医院仅有哈利生医院第一分院,有病床50张、职工240多人;35个西医卫生所,其中濮阳县12个、医生15人,清丰县12个、医生15人,南乐县5个,医生9人,范县6个、医生8人。无官办的中医机构,全为私人行医,且规模较小。医生少、医院少的状况与人口众多的局面形成极大反差,群众看病难的情况司空见惯。1949年10月,全国卫生行政会议作出指示:“团结全国中医,帮助中医提高技术以为人民服务。”1950年,濮阳各县开始对中医药人员进行登记考核,发放行医证书,组织参加联合诊所和村办卫生院。1955年,发展中医机构,各县立人民卫生所(县卫生院)建立中医门诊,一部分中医药人员被吸收到县立人民卫生所(县卫生院)。1949年后,西医发展较快,到1952年底,各县都已建立了县立医院,大部分区建立了诊疗所,增设了床位,增添了医疗设备,充实了医务人员。并注重对医务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医疗水平。1953年和1954年,濮阳地区初步建立健全了卫生组织,地、县、乡建立了卫生行政和医疗机构,区、村建立了群众性的防疫站、接生站。地区增设了较为健全的防疫所、保健所和护士学校、医药公司等专业机构。1957年,濮阳市现辖各县(区)共有卫生医疗机构51个,病床693张,卫生医务人员538人,分别比1950年增加17倍、8.66倍和7.61倍。
疫病防治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结束了解放前疫病流行的状况,为广大人民群众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安全屏障,为搞好各项建设事业垒砌了良好的健康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