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战争的岁月里,濮阳县获得过三次解放。既反映了革命斗争的艰难曲折和人民解放的来之不易,也反映了党和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和辉煌。
1938年2月,日本侵略军攻陷濮阳县城后并未久驻,日军撤退后国民党冀鲁豫边区八县保安司令丁树本率部进驻濮阳。丁树本是当时濮阳最具实力的政治势力,共产党和他建立抗日统一战线,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丁树本政治态度随之逆转,成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顽固势力。1940年初,国民党新八军高树勋和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石友三相继率部进驻濮阳县周边东、北方向。石友三、高树勋与丁树本靠拢在一起相互取暖,并与侵华日军眉来眼去,冀鲁豫边区抗日形势骤然恶化。为打破不利形势,刘伯承、邓小平采取“打石钳高麻丁”策略,集中17个团的兵力,发动了卫东战役。3月4日战役开始,八路军攻势凌利、势如破竹。石友三、高树勋率残部仓皇南逃,渡黄河,过陇海,11日窜至民权县以东地区才获喘息。丁树本在中共直南党组织的争取下,开始时表面保持中立。但当石高溃败时,他遂惊恐失措,于15日率部逃到长垣、封丘一带。4月1日,石友三、丁树本两部在菏泽日军500人的掩护下猖狂反扑,企图重返濮阳,但立即遭到八路军迎头痛击,4月6日,丁率残部经滑县、长垣逃往豫西,8日,石友三仓惶退往曹县、单县、定陶一带。这是濮阳县第一次获得解放。
1940年6月,日军对冀鲁豫边区重兵“扫荡”,濮阳县城再次沦陷。直到1943年3月,在战争形势发生重大转变的情况下,日军才从濮阳城撤退。伪二方面军孙良诚部遂即进驻,接替日军守备。冀鲁豫军区党委为了迅速恢复被伪军“蚕食”的地区,巩固和发展根据地,决定以优势兵力攻击伪二方面军司令部──八公桥。11月16日我冀鲁豫区部队和民兵,在杨得志司令员的指挥下,采取“掏心战术”,风夜奇袭八公桥,一举成功,将孙良诚直属部队全部歼灭。八公桥战斗的胜利,使冀鲁豫根据地连成一片。1944年,因太平洋战争的失利和打通大陆交通线的需要,华北日军相继南调,冀鲁豫边区日军明显减少,出现了空前有利的形势,共产党的工作由秘密活动逐步转向公开、半公开状态,党员人数大量增加,农村党组织更加巩固,且日益壮大,县、区武装逐步发展。1944年10月,万余名伪军对濮阳、清丰等地进行“扫荡”,九分区军民奋起反击,将敌击溃。伪二方面军孙良诚部于21日由濮阳地区撤退,濮阳县从此成为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这是濮阳县第二次解放。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冀鲁豫解放区面临着国民党军队的大举进攻。9月,以河北保安总队何冠三为头子的还乡团500余人,从滑县境内窜到濮阳朱楼、韩村,强迫群众修筑工事,烧杀抢掠,无恶不作。10月19日,八路军陈锡联部在朱楼、韩村全歼何冠三部。12月1日,全部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反动派新编第五军占据县城,并向北进犯。原国民党濮阳专员兼八县保安司令丁树本残部随之跟进,卷土重来,组织还乡团,大搞阶级报复,肆无忌惮地残杀人民,许多党员、干部及其家属惨遭屠杀,濮阳人民再陷水深火热之中。濮阳人民为保卫家乡,配合正规部队对国民党反动势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1947年4月2日终于将新五军赶出濮阳。濮阳获得了第三次解放。再获解放的濮阳县人民焕发出空前高涨的革命热情,大力参军支前,为刘邓大军渡河南下挺进大别山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全国解放战争的坚强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