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红色龙都 >> 红色印迹

中原红都单拐在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地位及作用

发布时间: 2018/5/8 10:38:37   作者:郭正义   来源:清丰县委党史研究室   浏览次数:
摘要:

             清丰县单拐村在冀鲁豫边区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为根据地的建设和夺取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清丰县单拐村位于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地带

冀鲁豫边区位于太行山以东,泰山以西,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及苏北、皖北的结合部,地理位置非常重要。1943年11月,中共中央冀鲁豫分局(通称平原分局)成立,领导冀鲁豫和冀南两个区党委,不久两区合并,人口将近2000万,成为敌后最大的抗日根据地。

单拐村所在的清丰县是革命老区,地处冀鲁豫边区的中心地带,抗日战争初期隶属冀南,1940年4月归属冀鲁豫。在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和相持阶段,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129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副师长徐向前以及杨得志、黄克诚、宋任穷、程子华等党政军领导同志都曾亲临清丰领导抗日斗争;中共直南特委、冀鲁豫边区抗日救国总会、中共冀鲁豫区党委、冀鲁豫边区军政委员会和冀鲁豫军区(初期)都是在清丰县成立的。

二、单拐村是抗战后期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机关所在地,是冀鲁豫边区抗战反攻的指挥部

单拐村位于清丰县城东南30余华里的潴龙河东侧,不靠公路,比较偏僻隐蔽。该村抗日战争时期有农民400余人,是个小村。虽然村子小、人口少,但地主多、好房子也多,更重要的是单拐村及其周边一带是冀鲁豫边区建党较早的地区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这里又是地方党组织发动抗日救亡运动和开展游击战争的中心。1940年初,在讨逆战役中,这里曾是卫东战役的主战场。1940年4月,黄克诚率领八路军第二纵队在单拐村附近的双庙集主持成立了冀鲁豫边区军政委员会,组建了冀鲁豫区四个地委和军分区的领导班子。单拐村及其周边一带良好的群众基础、政治局面,为冀鲁豫分局和军区司令部迁驻该村创造了条件。

1944年,冀鲁豫军区为了进一步扩大战果,解放濮阳和南乐县城及豫北的大部分地区,打通与冀南和太行根据地的联系,决定将指挥部前移。1944年9月至1945年8月,中共冀鲁豫分局(平原分局)、冀鲁豫军区司令部进驻清丰县单拐村。宋任穷、黄敬、王宏坤、杨勇、曹里怀、朱光、张霖之、张玺等领导同志云集单拐,领导边区人民对敌反攻作战和建设边区。单拐村成为冀鲁豫边区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

三、单拐村是一代伟人邓小平一生中在河南连续生活工作时间最长的地方

1945年3月下旬,根据中央指示,时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的邓小平和北方局组织部长刘锡五、宣传部长李大章等率领20余名北方局机关工作人员到达单拐。

为正确指导边区的群众运动,邓小平同志在深入调查研究,多方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于1945年6月6日召开了分局群众工作会议,做了重要讲话。这次会议极大推动了边区民主民生运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对进一步医治战争创伤,消除灾荒后果,充实边区物质储备,迎接战略反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党的七大期间,邓小平同志作为七大代表一直留在单拐工作,但仍被选为中央委员。直至6月下旬,接毛泽东电示才离开单拐前往延安参加七届一中全会。邓小平同志在单拐住了近3个月,是其在河南工作生活最长的地方。

四、单拐村是冀鲁豫边区军工生产的中心,是我军兵工史上第一门大炮的诞生地

1945年9月,为适应战争形势对武器装备、后勤供应的迫切需要,冀鲁豫军区决定在清丰县单拐村成立冀鲁豫军区后勤部、军事工业部。建立了兵工一、二、三、四厂和炸弹厂等20余个兵工厂,其中,兵工一厂就设在单拐村,二厂、四厂、炸弹厂、皮革厂也均在单拐附近。单拐村又成为冀鲁豫边区军工生产的中心。

兵工一厂1945年至1948年3年时间设在单拐村,职工210人,设备25台,主要生产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利用咸丰年间建立的陈氏祠堂作厂房,全村腾出150多间民房供职工和家属居住,常年有20多名民兵在公安人员带领下,轮流值班,保护工厂。在这样恶劣的战争环境下,1946年4月,兵工一厂成功试制了我军兵工史上第一门大炮——“盖亮号”70毫米步兵炮。该炮重量只有200公斤,口径70毫米,射程3500米,一匹马可以拉动,拆开后两匹马可以驮走,非常适合八路军游击作战的特点,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目前这门大炮陈列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

五、中共冀鲁豫分局、冀鲁豫军区在单拐期间领导了一系列的军事斗争,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4年12月,冀鲁豫分局和军区根据中共中央与中央军委关于整训部队的指示,在单拐村召开了全区县大队长以上主要负责干部整训大会。

同时,在地方武装和民兵的配合下,展开了全区性的冬季攻势作战。先后袭击了东平、肥城、聊城等城守敌,攻克了寿张、大名县城,拔掉日伪据点10余处。

在这期间,还进行了攻打大名县城的战斗、解放南乐县城的战役、东平战役、阳谷战役以及与国民党顽固派、反动地主武装进行的战斗。

1945年8月15日,日军宣布投降,冀鲁豫行署、军区发出联合命令,号召全区军民实行总动员,进占大城市,保卫抗战胜利果实。冀鲁豫军区组成三路大军对日伪军展开反攻作战。至9月底,经过一个半月的反攻作战,纵横千里的冀鲁豫广大地区,已被八路军控制的县城达到了75座,成为拥有12个专署,116个县政权的全国最大的抗日根据地。全区党的地方武装和主力兵团由原来的4万多人,增加到10万多人。冀鲁豫战场的胜利,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谱写了民族革命斗争历史的光辉篇章。

冀鲁豫分局和军区机关在单拐期间,冀鲁豫行署机关亦驻在离单拐不远的水牛陈、大翟湾和后杨楼一带。这一时期,同军事斗争的节节胜利一样,边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都获得了长足发展,成为根据地建立以来形势最好的一个时期。

Copyright © 2017 http://www.puyangdangshi.com All Rights Reserve
中共濮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版权所有 承办:中共濮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地址:濮阳市人民路158号 电话:0393-4426890 备案序号:豫ICP备20230224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