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红色龙都 >> 英烈楷模

韩资清

发布时间: 2018/4/28 10:22:42   作者:华龙区党史地方史研究中心   来源:华龙区党史地方史研究中心   浏览次数:
摘要:

             韩资清  (1886~1956),字国辅,华龙区孟轲乡辛田村人。自幼聪明好学,13岁就读于大名中学,毕业后在濮阳县第一模范小学任教。1930,濮阳县在惠小寨玉皇庙创办城北唯一的一所完小-----濮阳县第六完全小学,韩被聘为校长。任职2年后,受聘于濮阳县第一高级小学任教。任教期间,两爱子因患急病于7天内相继死去,使他精神受到严重刺激,从而弃教归故里,立志习医救人。1938年秋,霍乱大流行时,韩竭力抢救,救治者上千人,从而名声大振,相近几十里求医者络绎不绝,治愈危重患者不计其数,成为当地名医。1953,他联合村内医生成立联合诊所。1954,受聘于柳屯卫生院,1956年积劳成疾,不幸病故。

韩资清学识渊博,生活俭朴,治学有方。在濮阳县一高任教之初,因学生多为富家子弟,见韩行走腿跛,穿戴土陋,因而对之不恭。当他第一堂课讲及“道德”一词,学生当即以“道德”一词含意发难,于是他即以道德为题进行讲演,连讲三堂,学生无不为之折服。校长发现后,马上训斥学生以衣帽、外貌取人的错误态度。从此,韩倍受尊敬,班风迅速好转。韩任教时间虽非太长,然赖以成才者甚多。杜银(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春军区副司令员)、韩济民(原新疆财政厅长)、任子庸(原天津大学党委书记)、齐林阁(贵州省委党校副校长)等许多本地早期革命者曾受业于门下。

韩资清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为解放区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1940,日伪占领期间,敌方曾慕名而来,请为其编写日伪小学课本,韩以忙于医道,疏于言教为由断然拒绝,并对村内知己者言:“宁死不做有损于国家、民族的事”,表现了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1943,应冀鲁豫边区行署主任晁哲甫之邀,在行署边区小学编写抗日课本,费时月余,因身体不佳,又不安于在艰苦条件下每天对自己生活上的特殊照顾,遂要求回家完成编写教材的任务。

韩资清一生崇尚正义,倾向革命。任惠小寨完小校长时,破除迷信,以庙为学,宣扬无神论的观念;在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政府区长史金铭(原名石振英)常隐住他家,村内党员活动也经常在他家召开秘密党员会。1946年底,国民党新5军占据濮阳期间,地方“还乡团”到处抓捕共产党员和农会骨干,进行反攻倒算。共产党员韩进喜(解放后多年任村党支部书记)、韩书勤(后为革命烈士)等被抓至濮阳东关黄楼,要对其活埋,韩资清知道后,冒着生命危险,利用师生关系,拼死相保,才解脱出来。群众每念及此事,无不称赞。

他疏财好义,携弱扶贫,品德高尚。他一生生活简朴,不吸烟,不喝酒。行医20余年,坚持只看病,不卖药,不求报酬。他看病开方,坚持治好病则尽量使用廉价药物的原则,所以在旧社会深受贫苦百姓地欢迎。解放战争时期,清丰有一妇女不满丈夫虐待而改嫁于在辛田村打工的外地人黑锁,生活虽很贫苦,但尚能恩爱相处,待妻子怀孕后,其妻原夫找来要人,急得黑锁无法,几次想寻死上吊,其妻也宁死不回。面对此情,韩资清主动找到他的学生——尚和县县长任子庸,帮黑锁打赢了这场官司,挽救了这个即将毁灭的家庭。(华龙区党史地方史研究中心)

Copyright © 2017 http://www.puyangdangshi.com All Rights Reserve
中共濮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版权所有 承办:中共濮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地址:濮阳市人民路158号 电话:0393-4426890 备案序号:豫ICP备20230224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