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泽 (1917~1942),名福泽,字霖普,乳名怀信,参军后改为孙泽,华龙区胡村人。少年时就立志报国,在濮阳读高级小学时,受到共产党人平杰三(曾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等人的影响,读了蒋光慈的《短裤党》《莫斯科印象记》等著作,对共产主义有了一些了解和向往。1934年,17岁的孙泽只身到江西找红军,没有找到,不得已在一位认识的教师帮助下进当地盐务队干了1年。
1938年,孙泽在乡里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在乡村写标语、出墙报,组织儿童团大唱救亡歌曲。孙泽听到八路军冀鲁豫支队随营学校招生,他连忙串连了孙福群、耿留群、王志武等几个青年,瞒着家人,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集结在一起,在濮阳城里鲁家街路西,找到了八路军办事处。办事处把他们介绍到滑县山木村参加了八路军随营学校。
在八路军随营学校,孙泽一切都感到新鲜。首长们给学员讲解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战术,使他受到了初步的军事训练。学校还发了一些书报文件,孙泽如饥似渴地学习、阅读。不久,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成了光荣的共产党员。学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冀鲁豫游击队独立大队3营11连任政治指导员。
1940年,赵(基梅)谭(甫仁)支队由太行山进入冀鲁豫,整编为八路军第2纵队3旅。独立大队在柴桂园村编为新3旅8团,孙泽仍在3营11连任政治指导员。由于他和连、排长军政干部团结得好,连队党支部形成全连团结的核心。他们这个连军政训练、群众工作、群众纪律和战斗力方面,都是全团的模范,被团党委视为主力连。
有一天,11连驻地遭到敌人攻击,孙泽和连长率部英勇阻击,打退了敌人的进攻,胜利完成掩护任务。
1940年5月5日,东明、长垣、滑县、济宁之敌,趁2纵队在冀鲁豫立足未稳,几路夹攻。孙泽所在8团在濮阳、长垣边界的上渠、黄村一带阻击敌人。在11连阵地上,孙泽手托机枪,猛烈扫射,阵地前倒下一批批冲上来的日军,8连虽歼敌伪军400余人,终因敌强我弱,损失惨重。孙泽被炮弹震昏,不幸被俘。他在苏醒后趁敌疏忽逃出险境,在家只待了1天,就连夜赶回部队。
1942年3月3日,2纵新3旅改编为教导第7旅,奉命在巨野、金乡、单县、定陶开辟新的根据地。孙泽归队后先在政治部任管理员,后升为管理科长。部队在巨野南大田集一带过春节时,得到了敌人合围的情报。司令员赵基梅决定部队向巨野菏泽公路以北转移,跳出敌人的合击圈。3月3日拂晓,在苇子园一带和一股日军遭遇,敌人正好在旅司政机关行军序列处突击。这时,赵司令员亲率特务连出击敌人侧后。战斗打响后,管理科长孙泽一面招呼机关干部撤退,一面指挥一批有武器的机关人员阻击,就在阻击敌人时,年仅25岁的孙泽,不幸中弹牺牲。(华龙区党史地方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