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底,国民党军队纷纷溃退南下,县以上的各级政府,根据当时山东省委主席韩复榘的命令,亦慌忙逃窜到黄河以南,妄图依靠“黄河天险”,维持其苟延残喘的局面。这时,中共鲁西北地区党委利用当时国民党山东第六区(聊城地区)行政督察专员范筑先先生的民族正义感和积极抗日的主张,通过张维翰、张郁光等同志的关系,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争取范筑先拒绝韩复榘的命令,坚持留在聊城地区,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得到了范筑先的赞同,共产党遂以聊城为根据地,广泛发动群众,利用范筑先的名义,收编农民起义抗日武装及国民党散兵游勇,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同时注重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工作。
一、举办抗日训练班
1937年冬,共产党通过合法地位,先后分别任命管大同、周子明等6人为莘县、阳谷、寿张、范县、观城、朝城县长。周子明到范县之后,积极组建抗日政府,一方面积极争取原旧地方武装张先桥部,参加抗日保卫县政权,另一方面则开办训练班,积极组织训练青年,为抗日政权培养干部。在当时县政府驻地龙王庄举办了第一期训练班,共考取学员四十余名,有金瑞、姜文彩、姜文林、范旭光等。1938年春,县政府移驻到范县城内,训练班设在西门里原县大队旧址,学员刚刚到齐,正准备上课之际,形势突变,周子明奉命调离范县,派来了国民党党员乔志恂为范县县长,学员们为之哗然,遂商议分头下乡动员群众进城挽留周子明,同时拒绝乔志恂上任,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周子明最终被迫调走,干部训练班亦随之被解散。范县十三万群众抗日武装斗争的希望化为泡影,随之又陷入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之下。满怀抗日热情的青年,悲愤交加,迫切希望能够踏上抗日征途。
二、在聊城政治部学校
1938年5月,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山东省第六区政治部,决定开办抗日政治干部学校,为改造各改编部队培养政治干部,并在各县招生。范县广大青年得知这一喜讯,纷纷报名应考,并远到寿张考区参加了考试,当时的考题主要是时事政治、作文等。于揆一、于庆润、张汉亭、白海轩、李兴、王天真、范旭光、高明等被录取,并于5月下旬被通知去聊城政治部学校报到。聊城政治部学校是一所完全军事化的学校,学员身着灰色粗布军装皆为准尉(军衔),实行军事化管理,除学习一定的军事常识、基本动作外,还要对一天的学习、生活进行总结。业余时间,范县的学员,在于揆一的指挥下练习唱抗日救亡歌曲,如“大刀进行曲”、“大路歌”、“救亡进行曲”、“九一八”、“保卫黄河”等。当时的教课内容主要是政治经济学、民众动员论、军队中的政治工作,以及游击战争的理论等,授课主要有齐燕铭(教务长)、周子明(教育长)、伦夷、巩固、管大同、成润、刘子毅等担任。同时,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日语,以便作战时向日本人进行宣传教育,更好地开展工作。除理论学习外,还组织战地服务团,在济南周围一带为前线部队服务;组织下乡宣传,书写大字标语,进行口头讲演,开展对群众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不仅教育动员了群众,还锻炼提高了学员们的政治工作能力。学习期间,当时的部队司令员范筑先还在院长张郁光的陪同下,到校鼓励学员们好好学习,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心。在此期间还参加了对当时国民党山东省委主席沈鸿烈、鲁西行署主任李树椿的斗争。同时还参加了欢迎国际友人美国海军军官卡尔逊先生的盛大集会,听取了卡尔逊先生巡视考察鲁西抗日根据地的报告和赞扬的讲话。近三个月的学习军事生活,虽然生活艰苦、紧张,但通过广泛深刻的政治教育,团结、活泼、严肃的校风,集体的军事生活,提高了学员们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抗日救亡理论素养,树立了抗日救亡人人有责、抗战必胜的信念,增强了为抗战到底而奋斗的决心。
三、踏上抗日新征途
当时在校的很多学员,如范县的于揆一、范旭光等都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在毕业前夕,召开了毕业典礼大会,宣读了“告毕业同学书”,号召每个学员都要为中华民族而奋斗,要坚定不移地走上抗日武装斗争的前线。毕业后,于揆一、于庆润分配到范县县大队为上尉指导员,其他同志被分配到各游击支队,其中范旭光被分配到离范县三百多里的齐河、长清前线,任第二十七游击支队政治部上尉编辑干事。从此,范县的第一批青年,踏上了抗日武装斗争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