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老兵———史子明,1925年出生于河南濮阳县;1939年参加濮阳县抗日救国会;1945年参加冀鲁豫第二军分区7团任教员;1948年任第二野战军警卫团指导员;1950年任二野西南军区司令
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史子明12岁,正在濮阳县城读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训让史子明热血沸腾,虽然不在敌占区,但外侮的屈辱同样吞噬着少年的心,爱国与报国的思想从那时就在他心里深深扎下了根。1939年,不满14岁的史子明加入抗日救国会,因为能“识文断字”,史子明负责抗日宣传工作。从河南到河北,从河北到山东……史子明从此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血雨腥风中捍卫祖国的尊严,在枪林弹雨里完成报国的心愿。
少年救国
13岁参加抗日救国会
史子明出生在黄河岸边的一个农民家庭,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把他送到濮阳县城读书,希望这个儿子可以光宗耀祖。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国各地遍燃抗日烽火,12岁的史子明耳濡目染,也盼望像史书中的岳飞一样驱除外侮,“精忠报国”。1938年,史子明成为濮阳县抗日救国会宣传队的骨干,从敌后区到敌占区,史子明离家越来越远,离“鬼子”越来越近。
史子明说,真正领他走上抗日救国道路的是一个年龄相当的“爷爷”,“他辈分比我大,但年龄差不多,1941年已经在北大读书,参加了地下党。”史子明在“爷爷”的指引下参军,成为冀鲁豫二分区某团的文化教员。“日本鬼子到处扫荡,我们打的是游击战和伏击战,敌我力量悬殊很大,正面的武装战斗对我们不利,所以部队常常转移。”
赤膊对敌
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
1944年,全国抗日的形势已从战略相持阶段转向战略反攻阶段。一直盘踞在山东曹州、菏泽附近的鬼子队伍更加疯狂地扫荡边区,妄图削弱抗日力量。在一次扫荡中,转移至菏泽地区不久的一支抗日队伍暴露了。“情报工作做得不好,1000多人的队伍都在城里睡觉,哨兵发现城外有动静。”时隔60多年,回忆起那次战斗,史子明的神情还是很凝重。
老人一字一顿地说:“鬼子是机械化部队,目的就是消灭我们!”鬼子里三层外三层围住了菏泽城,炮弹像雨点一样落在城内。“没有办法突围,天亮的时候团长下命令,部队把枪留给城里的民兵和百姓,一人一把大刀往外冲!”史子明的语调升高了,仿佛回到了那场惨烈的战斗中。“突围前全城静悄悄的,战士们全部赤膊,我们手里只有一把大刀,准备拼鬼子的刺刀。凌晨,城门大开,1000多名战士四面出击,大喊着冲向敌人的阵地,到处都能看到刀把上的红绸子……”
忠魂永存
七百男儿战场捐躯
机械化的炮兵并不擅长刺刀战,看着这些面容刚毅的中国军人赤膊上阵,突然出现在眼前,以为稳操胜券的鬼子兵手忙脚乱,在炮弹已经不起作用的范围里,鬼子只好硬着头皮应战。“根本不是我们的对手,上阵的战士抱着必死之心,和比自己多几倍的敌人肉搏,当时的情景真是惨烈啊!”
“红绸子”渐渐少了,小部分鬼子扔下钢炮逃走,阵地上一片狼藉。“我知道自己受伤了,子弹从侧面打来,肚子上热热的,血顺着军裤流到地上。”史子明顾不得自己的伤情,在满地的战友中寻找幸存者,“1000多个战士,只剩下300人,鬼子的子弹在我身上穿了六个洞,我能活到今天都是奇迹。”
伤愈后,史子明调往一二九师保卫部,成为刘邓大军麾下的一名保卫战士。抗日战争结束后,他又跟随部队转战大别山,亲历解放战争,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