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红色龙都 >> 英烈楷模

李兆麟将军与东北军医大学

发布时间: 2017/3/4 17:10:38   作者:tangliping   来源:《哈尔滨日报》   浏览次数:
摘要: 李兆麟将军惨遭国民党特务杀害已经60周年了。在1945年秋到1946年初的那段时间里,将军与我们有过多次接触,建立了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

  李兆麟将军惨遭国民党特务杀害已经60周年了。在1945年秋到1946年初的那段时间里,将军与我们有过多次接触,建立了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将军的革命精神与他对东北青年的热情关怀,令人至今难忘。

  一、在党的领导下开展护校活动

  我们这些原来伪满陆军军医学校的中国学生共约百人,由于我党的思想影响,在伪满时期就有不少人参加了阅读马列主义进步书刊的秘密读书活动。“八一五”光复后,在“跟着共产党,走革命的路”思潮的引导下,共同驱逐了日本教职员工和学生,留下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护校活动,准备将一所设备完善的学校保护起来,整个交给祖国,交给共产党。

  刚刚光复的那几天,斗争形势十分复杂,旧的机构已经砸烂,新的秩序还未建立起来,党的活动也是秘密的。领导我们开展护校活动的共产党员孙平化同志(后来任中日友协会长),就是以教员身份为掩护开展工作的。在孙平化同志领导下,成立了秘密的20余人的“新知识研究会”,公开的“学生自治会”,作为同学们团结的核心。护校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但也遇到一些问题急需解决。比如,国民党反动派在造谣、挑拨破坏,敌伪残余在捣乱,一些不法歹徒在搞盗窃、抢劫活动等等,更重要的是大家十分关心我们的前途,要求有一个正式的公开的领导。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通过党的活动同李兆麟同志取得了联系。

  二、李兆麟将军决定建立东北军医大学

  李兆麟将军是抗日英雄,威名远播,我们很早就听说过他的抗日斗争故事,都十分崇拜他。他是1945年随同苏军进驻哈市的,是我党在哈尔滨的负责人之一。这样一位革命领导人,远见卓识,有权有威,他日理万机,竟然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两次到学校视察,一次写了上千字的指示信,面对面地对东北青年亲自关怀,亲自教诲,这是我们在那段艰苦斗争的岁月里,十分难得的机遇。

  1945年9月的一天,我党组织的地下外围人员董连铭同志(后来任广东省安全厅副厅长),与我们一起搞护校活动的原学生队连长,通过孙平化同志的关系,找到了李兆麟同志,向他汇报了学校的情况和面临的问题。李兆麟同志当机立断,亲自动手给予解决。据董连铭同志的回忆材料说:“第二天一早,李兆麟同志领我到苏军司令部找人———驻军政委。他进到一个小屋里,不大一会儿,与那位政委一起走出来,看样子他们很熟悉。那位政委热情又豪爽地说:同志,你好,学校我们不要了,给你们了。我问有个别的苏军战士去拿东西怎么办?那位政委和李兆麟同志用俄语交谈一阵子,当即写了一份《通告》给我,并告诉我把它贴在大门上。回来后,我们就照办了,还真是有效果。”

  “从苏军司令部出来后,我跟李兆麟同志说,你到学校去看看吧!学校挺不错的。他找个车就和我一起来到了学校。我陪他把整个学校看了一遍。李兆麟同志很高兴,很兴奋,他说这个学校很好,要保护好,我们要办大学,招它一两千学生,多培养点干部,我们急需干部啊!我跟他说,看看学生吧,讲讲话。他表示同意,当即把同学们召集起来,他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讲话的主要内容,主要是他高度评价了同学们从日本人手中接管了学校并用武装保卫着学校的行为。他说:你们的护校斗争很有意义,我为你们取得的胜利表示祝贺,也为你们有了坚定的革命信仰而高兴。他还谈及国内形势,他说:日本虽然投降了,但斗争并未结束。告诫我们和平需要用斗争去争取,要有思想准备,不要松懈斗志。他还提醒大家,目前和今后还会有很多困难,要敢于和困难作斗争;要好好学习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的经验,下决心把革命进行到底。最后他还问有什么困难,让大家都提出来,要粮有粮,要枪有枪,要钱有钱。同学们回答,我们有接收过来的给养,什么都不缺。

  李兆麟同志还当场决定将学校命名为东北军医大学,随后由赵厚仁同学书写校牌挂了起来。未过几天,他又派了同他一起从苏联回来的陈述同志来校任校长。就这样,在李兆麟同志的关怀下,东北军医大学诞生了。

  李兆麟同志这次视察、命名后,同学们受到了极大的振奋和鼓舞,我们不仅有了党的领导,而且有了赫赫有名的抗日英雄出面公开支持。由于建立了东北军医大学,学校的任务也由护校活动转而走向发展壮大,走上了正轨。

  三、看望和鼓励同学们继续前进

  1945年10月,中共哈尔滨市委决定成立武装———哈尔滨市保安总队,抽调东北军医大学20余名同学参加。11月,斗争形势发生了变化,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根据中苏两国达成的协议,要求派接收大员进入哈尔滨,北满分局决定将东北军医大学搬至宾县。1946年2月,搬到宾县的同学们正在紧张建校和扩大招生的时候,收到了李兆麟同志一封千余字的亲笔信。信中充满热情关怀与殷切希望。他在信中说:“我是无日不在想望着一群天真活泼、进步有为的小弟弟一样的你们。……你们现在毅然踏上了进步的途径———探求真理的大道。……国内形势在政协会议之后稍有转机……我们决不能以此微微的胜利冲昏自己的头脑……在斗争中来巩固既成立之和平,更在不断的斗争中取得真正民主,和实现我们的远大理想。……在我们共同信仰的旗帜下,我应该提示给同学们,你们要本着‘学习、学习、再学习’的信条来充实和武装起自己的头脑,不仅在业务上,同时也要向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一切进步的科学知识钻研。……同样的,在你们实习和工作的岗位上,你们更应具备着为革命、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信的落款是“李兆麟手书,二月十日”。

  1946年2月底,他又一次到宾县视察学校和看望同学们。他在县政府会议室听取了陈述校长的汇报后,即席作了讲话。首先介绍了哈尔滨的斗争形势,他说:“国民党接收大员表面上看似掌握了哈尔滨的大权,实际上他们所作所为从反面教育了哈尔滨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真正体会到了为什么说‘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这些反面教育,对纠正一些人的‘正统观念’和为我党争取更多的群众,起了我们难以起到的作用。”接着他又谈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复杂性,他要求我们“要横下一条心,一定要克服千难万险,把革命进行到底,使中国人民彻底得到解放。”他对同学们的学习和改造世界观非常关心。他说:“我们都要做清醒的、明辨是非的革命者,掌握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是关键,这一点一定要牢牢记住。”他还要求大家要十分注重和工农兵相结合,“绝不能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个兵了,就可以放松向工农兵学习,改造世界观是要终生努力的大事。”

  李兆麟同志亲笔致信后,再次到宾县看望同学们,他抓得准、抓得狠,一抓到底,对同学们的思想和工作又是一次有力的推动。

  四、将军已去,英名长存

  正当全校热火朝天搞建校与开课的时候,突然传来了撕裂人心的消息,3月9日李兆麟同志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了。噩耗传来,同学们震惊万分,悲愤久久难平。随即选出代表赴哈,参加守灵、声讨大会和游行示威等悼念活动,以此来寄托我们的哀思。

  东北军医大学后来又搬到鹤岗兴山,1946年8月15日正式同延安来的中国医科大学合校,成为我军培养医务人才的重要基地。东北军医大学的建立与李兆麟同志的领导、关怀是分不开的。在他光辉的战斗生涯中,也是应该浓墨重彩记录的一页。斯人已去,风范长存。铭刻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往事,总是难以忘记的。时间过去了60周年,我们这些同学都已是耄耋之年,但对当年李兆麟将军的教导、关怀和叮咛嘱咐,仍然记在心中。谨以此文略表对将军的怀念之情。

  李兆麟,化名张寿篯,1910年生,辽宁辽阳县人。“九一八”事变后,到北平参加抗日民众救国会,在平西一带进行抗日救亡活动,后回家乡组织抗日义勇军,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被派到本溪煤矿从事工人运动。次年8月调中共满洲省委军委工作,先后赴海伦、珠河等地参与创建抗日武装。1934年起任珠河反日游击队副队长、哈东支队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政治部主任、北满抗日联军总政治部主任。1939年5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率部开展松嫩平原游击战,攻克讷河、克山、肇源等县城。1941年当抗联部队遭受严重挫折时,和周保中等组织整训部队,继续坚持战斗,曾任东北抗联教导旅政治副旅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滨江省副省长、中苏友好协会会长等职。1946年3月9日在哈尔滨被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36岁。

Copyright © 2017 http://www.puyangdangshi.com All Rights Reserve
中共濮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版权所有 承办:中共濮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地址:濮阳市人民路158号 电话:0393-4426890 备案序号:豫ICP备20230224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