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两个结合”的要求,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刻历史总结和重大探索成果,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南和根本遵循。机构重塑后的党史方志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立言存史、资政育人、以文化人的使命,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在推进“两个结合”中,找准新时代党史方志的立身之基,有的放矢,有效作为,努力开创党史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以马克思主义之“矢”射党史方志根本遵循之“的”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是新时代推进党史方志工作所必须遵循的第一要义。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历史的要求,应全面、客观地把握历史材料,坚持从历史的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然在实际研究过程中,一些人却将历史当作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刻意追求历史的“破碎”,反对“宏大叙事”,否定历史的“连续性”,而且质疑和颠覆历史知识的客观性、科学性,否认客观事实的存在,甚至把历史化解为纯想象的文学,认为历史可以编织情节、修饰描绘。这便是陷入了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背离了实事求是这一重要原则,我们要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的重大危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避免党史方志研究落入歧途。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党史方志理论研究,原因有三:一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以联系的观点看待和研究历史。马克思主义始终将人类历史看作一个有机整体,注重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问题的内在联系,强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性,既关注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又注重历史阶段的特殊性,从而深刻揭示历史的复杂性。二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以唯物的观点看待和研究历史。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为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路线。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在看待、分析和处理问题时就会更加全面客观、更加符合实际、更加接近事物本身。三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以人民主体性的观点看待和研究历史。马克思主义始终认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力量。历史离不开人民,人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中国历史是由人民书写的。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不是一句空口号,不是要让其只存在于志书年鉴卷首的凡例或编辑说明中,而是要贯彻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在党史方志成果的字里行间。党史方志工作者务须实实在在去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懂弄通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方法,具体分析党史方志研究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实现党史方志编纂思想从“官本位”到“民本位”的历史性转化。
二、以文化自信之“矢”射党史方志文化使命之“的”
凡树有根,方能生发;凡水有源,方能奔涌。“两个结合”的第二个结合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历史逻辑其实是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和独特优势。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脉,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党史方志文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底蕴厚重,包罗万象,连接了民族精神的历史、现在与未来。现存的历代旧志古籍中所包含的人文科学内容与经世致用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史方志部门所新编的党史图书、社会主义新方志等,忠实记录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成为先进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最宝贵的思想源泉和文化滋养。
新时代新征程上,党史方志事业将持续深化“两个结合”,坚定文化自信。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传统文化资源。党史方志作品中反映了大量“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需要我们充分挖掘、吸收和运用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方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这也是新时代党史方志工作的重要方向和实践路径。要自觉肩负起历史责任,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拓展党史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主动承担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把党史方志作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平台,真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活起来。另一方面,要在新时代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秉笔直书、记录信史。发扬敢闯敢干的精神,不断满足党和国家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更加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的发展变化、人民的幸福生活。
三、以创新赋能之“矢”射党史方志行稳致远之“的”
创新是党史方志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在新征程上,党史方志事业任重道远,需要主动作为、创新发展。弘扬党史方志文化,要在充分彰显党史方志特色优势中找准定位,探索差异化发展的路径,围绕“四个濮阳、一个高地、一个中心”的发展目标,立足党史方志的意识形态产品属性,在“建”和“用”两端发力,坚持“匠心铸志”“为民所用”,增强党史方志的文化张力和辐射影响力。
“建”的一端要求我们开发丰富多元的文化产品。好的文化产品是推动文化传播的物质保障。开发党史方志文化产品,要充分利用地情资源这个宝库,挖掘出具有濮阳特色的人文历史;加强对革命文物和革命文献档案史料、口述资料的研究利用;努力编修高品质的乡镇村志,为乡村振兴提供翔实可靠的地情资料;树立即时性记录理念,实时记录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和发生的大事要事,打造具有濮阳特色的高质量党史方志文化品牌,为讲好新时代的濮阳故事、中国故事提供有价值的素材。同时,开发文化产品要以党和政府、人民群众的需求为中心,贴近实际、贴近时代、贴近人民,精选创作主题、创新编纂体例、丰富记录手段、提升内容质量,保证思想性、史料性、可读性兼具,并适应现代人的文化审美习惯,实现传统与现代、历史与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用”的一端要求我们采取创新的传播策略,推动党史方志文化传播,充分展现龙都红色文化和历史文化风貌。弘扬地方党史方志文化,不能只印在书本上、躺在书斋里,还需主动适应信息化发展潮流,顺应时代变革,拓宽宣传渠道,走出书斋、走向社会、走进人心,让党史方志文化真正活起来,传播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中。在我室原有对外宣传渠道基础上,可向今日头条、百度百家号、喜马拉雅电台等新媒体平台扩展,让新媒体矩阵发挥“微信及时推送、网站聚合汇总”平台优势,文章“多渠道发布、多层次传播”,形成“矩阵共振、内容互联”的集群效应,提升党史方志文化覆盖度和影响力。丰富矩阵文章视频类型,结合新闻热点、时节时令,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推广濮阳历史、特色文化、风土人情,让更多的人了解濮阳、爱上濮阳。同时要及时关注矩阵的传播范围、传播效果,定期总结复盘,建立起清晰观众画像,广开言路听取群众意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走好“两个结合”这个必由之路、用好“两个结合”这个最大法宝。当前正值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重要推进时期,我市党史和地方史志两个机构合二为一,但这绝不意味着削弱党史和方志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重要地位,而是为了改出活力、改优事业、改进效能、改出成绩。我们要抓住此次改革的机遇,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切实增强推进“两个结合”的政治自觉、文化清醒,牢记文化使命,聚焦方志主业,激发创新活力,踔厉奋发开创党史方志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全方位展现党史方志人的责任担当、丰采作为。
(作者单位:中共濮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