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镇国,范县濮城南街人,出身旧军人,富有爱国心,积极参加抗战,由杨得志、崔田民介绍入党。
1937年冬,冀镇国在我党领导与支持下,于濮县、范县、观城县一带建立了“山东省第六区游击十三支队,简称“十三支队”。很快发展到千余人,五百多支枪,是一支抗击日寇的有生力量。可是,国民党凝县县长姜鸿元却把十三支队看成眼中钉、肉中刺,凭借王金祥、李树椿和沈鸿烈的反动势力;野心勃勃,骄横异常,妄图吞并这支抗日武装。
1938年10月12日,冀镇国突然接到姜鸿元的请帖:邀请十三支队连以上干部到鄄城赴宴。同时,侦察员也来报告;姜鸿元调濮县县大队十二个支队和民团五千余人,向我包围。
风云突变,部队处于险境,冀镇国心情沉重;马上召集副司令王青云,政治部主任汪毅,青年团长张丕芳和三十五支队司令徐茂里慎密商量,研究对策。大家认为面对凶恶之敌,要使部队脱险,只可智取,不能硬拼。按决定将计就计,利用赴宴之机,捉住姜鸿元,以他为人质,使部队转危为安。谁去赴宴?王青云要亲自前往、汪毅、张丕芳也跃跃欲试。最后, 冀镇国说: “这次我们进鄄城,比古时的“鸿门宴”、“单刀会”还厉害,那时是长矛刀片,现在是快枪,还是我去吧。如果我死到那里,你们赶快带领部队去找八路军一一五师,等全国胜利后,给我开个追悼会就算了。”大家知道冀司令的脾气,一向是身先士卒,只好同意了。
然后,冀司令又说: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大家问:“缺什么?”他说: "缺一道范筑先查办姜鸿元的命令,真命令范不会下,有一个盖章的假命令,就好压服姜鸿元的部下了。” “这不难,我带着几张范筑先委任三十五支队军官的空白公文”徐茂里同志说。接着就由冀司令口述秘书刘文昌执笔,以范筑先的口气写下了濮县县长姜鸿元,到任以来,收缴民枪,横征暴敛,贪污渎职,违犯法纪,破坏抗战,特派十三支队司令冀镇国前去撤职查办等语的命令。
为了麻痹敌人,冀司令把随从人员压缩到了最低限度,仅带了卫队营长巩丕忠、武术队长王金岭,排长张庆云,政治部科长王培林等20人前往。在去鄄城途中,一帮骑自行车的侦探,见是他们,飞快转回,看情况是给姜鸿元报信去了。走到北门,姜鸿元带着公安局长马步亭和县大队长、十二个中队长等前来迎接,有两个中队站列两厢,吹着接官号,举着冲锋枪,虎视眈眈,杀气腾腾。冀镇国坦然自若,信步前行,并高声向他们说: "镇国自幼在濮县长大,和众位非亲即友。十三支队是濮县的子弟兵。
为了抗战才离家当兵。这次南下抗日,路过家乡,蒙受欢
迎,非常感激! ”然后,转脸很严肃地对姜鸿元说:“准备好了吗? ” “报告司令,准备好了。”姜鸿元假装镇静,毕恭毕敬地回答。
大街上十步一岗,五步一哨,戒备森严,老百姓店紧闭门户,气氛十分紧张。走到一处深宅大院,刚想进门,拥出一批政务警,强行将冀镇国的随从挡在门外,只剩巩丕忠、王金岭、张庆云、朱献祥、刘鸿儒五人, )非常危急。
走进一座大厅,姜鸿元怒气冲冲地问冀司令:“你的军官为何不来?” “他们身负重任,脱不开身,今天由我当全权代表。”冀司令毅然回答。姜鸿元面色大变,掏枪就打,巩丕忠见势不妙,一个箭步冲上去,伸手抓住枪筒,子弹射偏,没有打着冀司令,穿进房梁。
这时,王金岭等也一齐掏出手枪,高喊:“不许动! ”濮县县大队的队长和县政府的科长们,见势不妙,没敢再动手。冀镇国拿出早已写好的范筑先的命令,宣布了姜鸿元的罪状。并说: “除姜鸿元之外,一概无罪,也不准动,谁也不许走,外边打起枪来,咱们死在一块。”地方绅士县动委会主任王恒如忙向外面大声喊“谁也不准打枪,这是姜鸿元的事,与我们无关,濮县不能打濮县人。”
外面的人不动了,可是姜鸿元却穷凶极恶,发疯似地和巩丕忠扭打起来,他俩紧紧地抱在一起,在地上滚来滚去。王金岭见姜鸿元身长力大,不好对付,也窜过去帮巩丕忠,但仍难于制服姜鸿元。刘鸿儒看出姜鸿元是拼死相斗,不可救药,就连打三枪,将姜击毙。姜鸿元设下“鸿门宴”,却落了个自食其果,真正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几十年过去了,但冀司令勇赴“鸿门宴”,深入虎穴歼顽敌的故事仍在冀鲁豫老区广为传颂,冀司令机智勇武的形象永远活在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