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红色龙都 >> 铿锵岁月

“钱褡县长”史向光

发布时间: 2021/6/3 9:58:38   作者:中共濮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来源:中共濮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浏览次数:
摘要:

              1941年3月,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更加艰苦的阶段,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推行其“治安强化”政策,连续进行灭绝人性的大“扫荡”。共产党员和爱国志士有的惨遭杀害,有的被捕入狱,有的躲在家里不敢出来活动,一时,革命陷入低潮。

这期间,在昆吾县(今属濮阳县)文留、徐镇一带的村落里,不断看到一位身材修长,面目清秀,还带有稚气的英俊青年,肩背一个破钱褡裢,褡裢里装着笔墨、账本、小人书,等等。他走街串巷,活象一个讨账的店铺先生。谁能想到,这就是昆吾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史向光呢。肩上背的那个钱褡就是他办公、战斗和生活的全部“家当”。

史向光被任命为县长以后,心里总是系着群众。他把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和组织群众当成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组织问他打算怎样开展工作,他说:“依靠群众。”问他需要什么,他想了想,笑着说:“要个钱褡裢。”当时昆吾县还被敌人占领,日、伪、顽、会、匪五祸俱在,共产党只能秘密活动。史向光背起一只破钱褡裢,没要警卫,没带随从,更没有车马,只身徒步上任了。昆吾地处黄河故道,沙多人烟少,路曲村庄稀,很少看到牛蹄印,听到鸡叫声。一天,他独自奔波在荒滩土岭之上,迎面碰上一位骨瘦如柴的老汉,架着一辆木轮平车正往地里送肥料。

“歇歇吧老大伯,别累坏了身体!”史向光笑盈盈地迎住了老汉。

那老汉停下车来,抹了一把脸上的汗珠,上下打量了一下这位衣着朴素的年轻人,喃喃地说:“歇歇就歇歇,这个年头,我这把老骨头都撒出去也糊不住口。”

两个人就地坐在路旁,天南地北地攀谈起来。一攀谈才知道这老汉姓黄,名纪,大家都习惯称呼他为“大黄公鸡”。他也真的象只大公鸡那样勤奋,天不亮就起床,没明没夜地出力流汗,拼了大半辈子,才置了二亩薄地,又娶了媳妇,生了个儿子,眼看日子“红”了起来。鬼子一来可就塌了天,儿子被抓了壮丁,号称半拉家业的老黄牛和那几只“叨盐换醋”的老母鸡也被鬼子烧着吃了。春到夏,秋到冬,老汉的流的眼泪比脸上出的汗还多。

“大伯,我来帮你送肥料!”史向光站起来,从老汉手里夺过车绊推起车便走。黄老汉也急忙在车头上绑了一条绳子拉起车,在前头引路。

从此,史向光便在黄老汉的家里落住了脚。他以这里为根据地,四处活动,有时下地帮助贫苦老人干活种地;有时走家串户给孤儿寡母打水扫院子;有时去牛屋院跟长工睡草铺、喝冷水、啃干馍、出粪筛草喂牲口,与老百姓们混得很熟。老百姓有愁找他解,有难找他帮,无论有什么心里话总想找他说说,有一丁点好吃的也要送给他。张书荣的媳妇,家贫如洗,但她心底憨厚,东筹西借弄了几个钱,跑到大老远的桑村集籴了二升黍子,做了几块粘糕送给史向光。史向光大口大口地吃着粘糕,觉得自己的心也和群众粘在一起了。

就这样,史向光在昆吾的广大土地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播下了革命的火种。许多被破坏了的党组织恢复了,不少断了线的党员接上了关系,报国无门的仁人志士看到了光明,找到了救国救民之路。县区成立了救国会、基干队、妇救会、儿童团……唤起了千千万万的民众,组成了浩浩荡荡的抗日大军,顺利开辟了昆吾这块革命根据地。

在一次欢庆胜利的万人大会上,史向光“亮相”了,这位肩背钱褡的年轻人竟是昆吾一县之长。他曾在常寨村住过的那两间土草房就是昆吾县政府。人们笑逐颜开,奔走相告,亲切地称他“钱褡县长”。

Copyright © 2017 http://www.puyangdangshi.com All Rights Reserve
中共濮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版权所有 承办:中共濮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地址:濮阳市人民路158号 电话:0393-4426890 备案序号:豫ICP备20230224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