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信仰与初心

发布时间: 2021/2/2 15:10:22   作者:董振瑞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浏览次数:
摘要:

             1848年2月,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完成的全世界共产党人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在英国伦敦发表。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过去170多年来,《宣言》成为近代以来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先后被译成200多种文字,出版了数千个版本,成为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书籍之一。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发表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中指出,“再过30年,也就是到20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200周年之时,正是我们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届时,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将以自己的壮举进一步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预见性,让我们以实际行动迎接这个伟大时刻的到来吧!”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中文全译本出版

《宣言》对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899年,上海出版的《万国公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大同学》的文章,文中援引了《宣言》的一段话。从此,这部闪烁着真理光芒的著作,开始与古老中国的命运紧紧相连。在其后十几年间,求索救亡图存之道的仁人志士,开始不断向亿万大众介绍这部救国救民的“真经”。

五四运动的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全文翻译并出版《宣言》,成为一件紧迫的任务。1920年前后,陈望道回到家乡浙江义乌,在一间柴房内,依据一部日文版和一部英文版《宣言》,开始了紧张的翻译工作。见他夜以继日工作,母亲为他准备了红糖水蘸粽子,并三番五次在屋外问他:“吃了吗?”他连连回答:“吃了吃了,甜极了。”但当母亲进屋时,却发现他嘴上满是墨汁——原来他是蘸着墨汁吃的粽子。由此,“真理的味道非常甜”便成了《宣言》翻译中的一段佳话。

1920年4月,陈望道完成了《宣言》的全文翻译工作。8月,后来被称为“陈望道译本”的《宣言》全译本在上海出版。

《宣言》的出版,为引导大批有志之士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投身民族解放振兴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甘于用生命守护

10余册首译本留存至今

陈望道翻译的《宣言》中文首译本,如今仅留存10余册。这些书都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是共产党人坚定信仰和伟大初心的见证。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上海。上海早期工人党员张人亚冒着生命危险悄悄坐船回到宁波老家,将珍藏的《宣言》和党的重要文件交给了父亲张爵谦。为了掩人耳目,张爵谦为张人亚修了一座墓穴,将资料藏进棺材中。年复一年,张爵谦始终保守着这个秘密。新中国成立后,张人亚依然杳无音信。“共产党托我藏的东西,一定要还给共产党。”年迈的父亲将这批深埋地下20多年的珍贵资料全部交给了党组织。如今,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展厅里,一本1920年9月版的《宣言》中文译本,便是张人亚父子誓死守护过的珍贵文物。

危难关头,甘于用生命捍卫信仰的不止张人亚父子。1926年,共产党员刘雨辉回到山东省广饶县刘集村省亲,临别前将一本《宣言》首译本赠予村党支部书记刘良才。此后,刘良才经常召集党员们在煤油灯下学习《宣言》和其他文件,宣讲革命道理和文化知识。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罗列的“禁书名单”中,《宣言》名列榜首。刘良才冒着生命危险,在住宅墙角外挖了一个隐蔽地窖,把书藏起来,躲过敌人无数次搜查。1931年,刘良才赴潍县任县委书记,临行前,他将《宣言》托付给刘集村党支部委员刘考文。形势日趋恶化,广饶县的党组织遭到了严重破坏,刘考文意识到,自己随时可能被捕。为了保护这本珍贵的书籍,他将之郑重交到了共产党员刘世厚手中。在随后的艰难岁月里,这本书都被仔细包裹着,藏在炕洞、粮囤和墙眼里。1945年1月,暴虐的日寇一次性烧毁刘集村500余间房屋,已逃出村的刘世厚冒着危险,返回村里,将塞在山墙中的《宣言》安全带出。1975年,当文物工作者来到刘集村征集革命文物时,刘世厚才捐出这本历经磨难又弥足珍贵的《宣言》首译本。

事实证明,《宣言》的真理力量是永恒的,已经并将继续深刻影响世界历史进程。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一研究部副研究员)

Copyright © 2017 http://www.puyangdangshi.com All Rights Reserve
中共濮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版权所有 承办:中共濮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地址:濮阳市人民路158号 电话:0393-4426890 备案序号:豫ICP备20230224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