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老英雄于海云开国卫国血火征程

发布时间: 2020/12/15 13:34:35   作者:于凌宇   来源:于凌宇   浏览次数:
摘要:

               

2019年9月、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连续两年相继两次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共和国老英雄于海云,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荣誉奖章”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荣誉奖章”。这是党和人民对共和国老英雄的最高礼遇和嘉奖。

正如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所讲: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被全国各族人民由衷称赞为“最可爱的人”;近20万英雄儿女,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志愿军将士们的功绩英名将会万古流芳;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成为新中国屹立世界世界东方的宣言书,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史册上。我们要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共和国老英雄于海云,男,汉族,河南省濮阳县郎中乡于寨村人,中学文化,1928年6月出生,1948年10月参加革命,195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中原野战军三纵(誉称“全军老虎纵队”)七旅、第二野战军三兵团11军31师和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三兵团12军31师等全军著名的英雄王牌部队从军8年,先后参加了国内革命战争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进军大西南战役”,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五次战役”、“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1952年冬季上甘岭战役”、“1953年春朝鲜东海岸反登陆作战”、“反细菌战”、“防毒气袭击战”等决定中国前途命运和震惊世界的多次重大战役,参加大小战斗无数,历任旅部卫生处卫生员,师部卫生处康复总队调剂员、医训队区队长、医疗队护士班长、卫生学校分队长。1988年7月离休,离休前曾任河南省濮阳县郎中乡卫生院院长兼党支部书记、行政19级协理员、外科主治医师。              

海云所在的部队是一支全军闻名的英雄部队,涌现出了共和国开国元帅、中央军委副主席刘伯承,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共和国第二代领袖邓小平,共和国开国大将、中央军委委员、中央军委代总参谋长、享有“黄埔三杰”和“解放军第一纵队司令”雅号的陈赓,共和国开国少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德生,共和国开国少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刘华清,共和国开国上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享有“军中赵子龙”美誉的陈锡联等—大批老一辈革命家。

还涌现出了电视剧《亮剑》中主人公独立团团长李云龙的原型—雅号“军中王疯子”,后任国家公安部副部长的王近山,主人公独立团政委赵刚的原型—后任国家公安部部长的李震;电视剧《英雄儿女》中手持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的主人公王成的原型—中国人民志愿军三兵团12军31师91团8连英雄战士王万成;孤身奋战,一天打退敌军40多次进攻,歼敌280余人,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奇迹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三兵团12军31师91团孤胆英雄战士,荣获特等功、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的胡修道等一大批全国闻名的战斗英雄。                     

这支敢打硬仗、恶仗、苦仗,经常以少胜多、以弱克强,号称“老虎纵队”的英雄部队,伤亡惨重,于海云作为旅部卫生员和师部医疗队长,舍生忘死,火线救护了成千上万的伤病员,为创建新中国和保卫新中国,立下了可歌可泣、感人泪下、令人敬佩的赫赫战功。

当然,党和国家及人民,也没有忘记这位共和国老英雄,给他授予了诸多殊荣。

1948年11月5日—1949年1月1日,淮海战役这一历史性大决战胜利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军区,授予他“淮海战役胜利纪念”荣誉奖章;

1949年4月21日,在东西千里横渡长江,直捣蒋介石南京总统府的渡江战役胜利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授予他“渡江胜利纪念”荣誉奖章;

1949年11月1日—12月27日,在攻占国民党政府陪都—重庆、成都等军事重地的进军大西南战役胜利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授予他“解放西南胜利纪念”荣誉奖章;

1951年3月,他佩戴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胸章,雄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号称不可战胜的世界头号强敌美国为首的17国联军展开了殊死较量;

1951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授予他“抗美援朝纪念”荣誉奖章;

1953年10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派的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授予他“和平万岁”荣誉奖章;

2016年7月1日,中共河南省委,授予他“中原先锋七一纪念”荣誉奖章;

2019年6月,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光荣之家”光荣牌;

2019年7月,中共河南省委老干部局,将其确定为“建国70周年共和国老英雄”宣传表彰人物;

2019年建国70华诞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荣誉奖章;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荣誉奖章。

 

一、在虎军劲旅决战淮海战役为新中国开国奠基  

 

1948年11月5日—1949年1月10日,于海云所在的中原野战军三纵参加了淮海战役。在此战役中,解放军伤亡12万,阵亡3.1万,动用担架31万副,运送伤病员11万人。由此可知医疗队战士战地抢救伤病员巨大的工作量。

于海云在战地上,冒着敌机轰炸、炮火轰击、坦克辗轧、机枪扫射、毒气弥漫的巨大危险,顶风踏雪,涉水过沟,勇闯火阵,不怕牺牲,不顾疲劳,连续救治,紧急处治了一批又一批伤病员,并指挥担架队抬上伤病员,快速撤离阵地。

有时因为战斗激烈,伤病员较多,担架人手不够,于海云不仅要火线救治伤病员,还要亲自背着或用担架抬着转移伤病员。有时还要在战火下趴在地上,用背驮着伤病员向前爬行。

于海云不但在战场上要火线抢救伤病员,甚至在部队休息时,还要疲劳工作,连续抢救伤病员,其辛苦疲劳程度,难以想象,更是常人难以忍受。

由于部队伤亡人员较多,卫生人员短缺,药品不足,时常有些伤病员伤口严重感染,已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期。为了增强伤病员的机体抵抗能力,于海云忍痛冒险,在自己身上探索实验“组织疗法”,证实有效后,才应用于伤病员。

淮海战役时值寒冬,加之许多重伤员失血过多,浑身冰凉,保暖措施至关重要,为了减少死亡率,于海云和医疗队战友们,因陋就简,把砖头烤热后,用麦秸、干草和破布包好放在伤员腋下,有时,一天就要紧急包扎处理上百位伤病员,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

为了及时抢救危重伤病员,于海云和医疗队战友们,常常在战地临时掩体里,进行紧急手术。有一次,正在手术中,突然飞来一颗炮弹,他和现场医护工作者全被埋入土中。辛亏附近战友发现后,及时把他们扒出,才幸免一死。

战役期间,换药、发药、喂药、打针、输液的工作量极大,经常一天就要处理上百人,为了使战友们减少痛苦,避免伤口恶化,于海云不敢稍有懈怠。

有一次,医疗队做药库的防空洞被敌机炸塌了,有几个医疗队战友被埋在里面,为了及时抢救战友的生命,于海云紧急召集支前的担架队员和当地的老乡,冒着飞机轰炸扫射的危险,在冰天雪地中,硬是趴在地上,用双手扒开洞口,及时救出了战友,自己的双手和双膝却伤痕累累,血流不止,疼痛冰冷。

 

       二、抗美援朝血战列强群狼为新中国立威全球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北南双方爆发了军事冲突,两天后,美国马上出兵干涉,同时,还派出海军控制中国领土台湾;从1950年8月27日起,美国飞机还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进行侦查,并进行扫射和轰炸,从而使战争性质变成了一场侵略中朝的战争。

1950年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第84号决议,派遣联合国军支援韩国抵御朝鲜的进攻。8月中旬,朝鲜人民军将韩军驱至釜山一隅,攻占了韩国90%的土地。9月15日,以美国为首,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希腊、土耳其、哥伦比亚、泰国、菲律宾、南非、埃塞俄比亚联军在仁川登陆,协同韩国组成的17国联军,开始对朝鲜进行大规模反攻,并将战火烧到了中国东北的鸭绿江边,将炸弹投落到中国国内。

面对美国的敌意,中国如果不管,让形势急剧恶化,朝鲜战败后,美国就会拿中国开刀。为了自己的生存安全,中国必须抗美援朝,从而达到保家卫国的目的。

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请求赴朝,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

于海云所在的二野11军31师,于1951年3月,编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三兵团12军,参加了抗美援朝。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于海云任志愿军三兵团12军31师医疗队长。该部队是一支中外闻名、英勇善战、战功卓著、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刘邓主力英雄部队,南朝鲜军方曾评论说:“中共第12军享有精锐部队之称,具有攻防全面作战能力。”

朝鲜的严冬,天寒地冻,最低温度常达零下40度,志愿军作战条件极其艰苦。曾经有几次,在缺少棉衣、棉被的岩洞寒晨,于海云呼唤医疗队战友进行紧急手术时,战士们因经常炒面就冰雪为食,身体缺少热量,加之冬衣单薄,没有御寒住处,几位年轻的战友被活活冻死,再也没能睁开眼睛。

有一次,于海云的医疗队在战场受到冲击,脱离了大部队,被美军追击到江边,在面临绝境,万般无奈之下,为避免被俘,于海云率领医疗队员们集体跳江,意在壮烈就义。万幸的是,滔滔江水迅速将其冲走,避开了美军的追击,等他和少数队员爬上江岸后,棉衣很快结冰,坚硬如石,无法行动,冰冷程度刺骨钻心。幸亏寻找支援的部队及时赶到,采取了破冰换衣的必要措施,方能捡回一条生命。

由于联合国军尤其是美军装备精良,炮火猛烈,飞机轰炸频繁,志愿军阵地上经常火光冲天、硝烟弥漫,于海云带领医疗队员火线抢救伤员时,多次衣帽着火,因缺水少粮,只好就地翻滚灭火,之后,穿着破衣,忍着伤痛,冒寒挨饿,还要连续不断地指挥、运送和救治伤病员,此情此景,感人泪下。

在朝鲜战场上,为防止空袭,手术室一般设在山洞里,在战斗激烈时,由于伤病员需要成批救治,往往需要昼夜工作,一天仅能休息三、四个小时。

最让于海云难忘的是,1951年的一个冬天,于海云组织医疗队在夜间的岩洞里为一批重伤员进行紧急手术,可能是外泄的灯光被敌机发现,在手术中,洞口突然飞来几枚炸弹和一批炮弹,当场有4位医疗队战友中弹身亡,于海云的右下颌也被一块弹片击中,由于是下颌神经、动脉、静脉密集交合处,顿时晕倒,血流不止,等他醒来时,看到牺牲的医疗队战友和奄奄一息的待救伤员,他紧急自我包扎一下,忍痛含泪,继续抢救危重伤员。由于弹片处于神经、动脉敏感区,难以取出,这块弹片已经嵌入他的下颌将近70个春秋。

在手术中,有时遇到失血过多的伤员,因缺少血源,于海云便和医疗队战友们挽起袖子,现场查对血型,一对一当场抽血和输血,及时挽救了几十名伤病员的生命。有一次,遇到一个特重伤病员,于海云一次就为战友献血300毫升,冒死拯救了战友的生命。

志愿军由于装备较差,经常采取夜战,加之久居坑道不见阳光,营养不良,许多人都患有夜盲症,严重影响了部队战斗力。于海云便和医疗队战友们用马尾松松针煮成的“松针汤”,以及朝鲜百姓提供的蝌蚪,让战友们服用,运用这种简易的偏方,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大大提高了部队战斗力。

由于朝鲜冬季漫长而严寒,志愿军战士们感冒、冻伤现象时常发生,于海云和医疗队战友们,便运用针灸、熬胡椒汤等方法,及时采取措施,收到了良好效果。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各级医疗机构,共救治伤病员83万人之多,其中伤员38万人,病员45万人,可见医疗救护工作的艰辛紧张。

1.参加壮烈惨胜的第五次战役:1951年4月22日-6月10日,中朝军队在朝鲜“三八线”南北地区,对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南朝鲜军,发起了大规模反击战,史称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也是五大战役中投入兵力最多,付出代价最大,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于海云所在的志愿军12军参与了这场空前的大战。此役历经50天奋战,毙、伤、俘敌军8.2万余人,其中志愿军歼敌6.7万余人,自身也付出了伤亡7.5万余人的惨重代价。因此,战地救护工作也异常繁重,于海云所带领的31师师部医疗队,终日冒着炮火战地抢救大批伤病员,多次遇险,可谓百死一生。

在惨烈的战斗中,随着伤员的增加,医疗队的救护材料急剧减少,后方供应由于物资紧张、运输困难,也难以及时补给到位。于海云经请示领导同意,把负伤下火线的战士身上的急救包都集中起来统一使用,以缓解急需短缺的困难。但由于负伤人员日渐增多,手术敷料仍不够用,而生命关天,手术又不容许等待,于海云和医疗队战友们经过认真研究讨论,集思广益,决定特事特办,立即收集使用过拟废弃的旧绷带、血布、棉球、敷料等救护材料,安排人员认真清洗,蒸煮暴晒,反复消毒,以缓燃眉之急。

经过这次拼死较量,挫败了联合国军以侧后登陆,配合正面进攻,在朝鲜蜂腰部建立新防线的计划,摆脱了第四次战役时形成的被动局面,迫使联合国军不得不转入战略防御,并接受停战谈判。

2.参加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1951年8月18日—10月22日,中国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三八线”附近地区,依托野战工事,抗击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南朝鲜军局部进攻的作战,史称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于海云所在的志愿军12军投入了这场战役。中朝军队在此战役中,共毙、伤俘联合国军15.7万余人,其中志愿军歼敌11万余人,迫使美方不得不恢复停战谈判。志愿军也付出了伤亡3.3万余人的代价,在战役期间,于海云率领医疗队,夜以继日地开展救护工作。

3.参加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1951年12月—1952年8月,中国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利用战场形势相对稳定的时机,为稳固防守战线,消耗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南朝鲜军有生力量,而进行的作战行动,史称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于海云所在的志愿军12军,亲历了这一战役。中朝军队在此作战中,进行大小战斗1800多次,毙伤俘敌军11.7万余人,其中志愿军歼敌8.7万余人,改善了防御态势,积累了作战经验,为以后进行的大规模阵地防御战创造了有利条件。志愿军也付出了伤亡3.01万余人的代价,于海云和医疗队战友们,舍生忘死,想尽各种办法,及时抢救伤病员。

4.参加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1952年9月18日—10月31日,中朝军队在“三八线”附近,对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南朝鲜军营以下的防守阵地,实施的全线进攻性作战,史称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于海云所在的志愿军12军投身此战。此次作战,历时44天,中朝军队贯彻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打小歼灭战的作战原则,视战场情况,灵活采取攻克固守、反复争夺、抓一把就走等三种方式,先后对敌军的60个目标进攻77次,其中巩固占领连、排阵地17处,毙伤俘敌军2.7万余人,其中志愿军歼敌2.5万余人,击毁击伤敌军坦克67辆,击落敌机183架,击伤241架,重创了敌军。志愿军也付出了伤亡1.07万余人的代价,于海云及其医疗队战友们,冒着敌机轰炸、坦克扫射碾轧的危险,火线抢救治疗了一批又一批伤员。

5.参加举世震惊的上甘岭战役:1952年10月14日—11月25日,举世震惊的上甘岭战役爆发了。于海云所在的志愿军12军这支原刘邓二野的头等精锐主力,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部队,投入了这场恶战最为艰难残酷的第二阶段。

在上甘岭战役持续43天的鏖战中,敌我反复争夺阵地59次,其中大规模争夺战29次,我军击退敌人900多次冲锋,平均每天击退敌人20多次冲锋,战斗激烈程度世所罕见,炮火密度超过二次世界大战的最高水平。炮火最多时,一天就对我军阵地发射30多万发炮弹,炮火频率达到每秒6发,炮火密度达到每平方米76发。我方阵地山头被削低2米,两座高地表面上的战斗工事全部被被毁,草木被打光,山石炸成粉末,高地土石被炸松1-2米,人走在上面如陷沼泽。在上甘岭阵地上,随手抓起一把土,就数出了32颗弹片,可谓弹片、铁屑过半;在一面不到2平方米的军旗上,打穿了381个弹孔;在一截不到一米的树干上,打入了100多个弹头和弹片;在整个3.7平方公里的山地上,尸横遍野,骨肉横飞,浸透鲜血,平均每平方米就有3.2人阵亡。战场上空,火光冲天,炮声轰鸣,硝烟弥漫,尘土飞扬,昏天黑地。许多战士被惊天动地的炮声活活震死或震聋。

其惨烈情境难以想象,志愿军每人半天只能分到一块饼干,由于缺水,只能咬破舌头就着鲜血才能下咽。在战斗中,31师每天都有大量的伤病员需要救治,于海云作为医疗队长,面对缺水短粮、药品不足的困境,忧心如焚,多次在食物将尽的情况下,将自己的食物让给伤病员;有时甚至在坑道四处寻找可以滴水的地方,非常耐心地用容器接纳微小的水滴,送给危重伤病员饮用止渴,缓解病情;有时甚至迫不得已,把志愿军称为“光荣茶”的自己最珍贵的少量尿液,趁热让给危重的伤病员缓解口渴,否则留存时间长了,一冒泡将无法饮用。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由于每天都有多次恶战发生,志愿军坑道内滞留了大量伤病员,运输线也被敌军封锁,医疗队缺医少药,甚至连最基本的酒精、绷带都时常不济,无法及时救治,加之缺水少粮,空气污浊,因此,每天都有很多战友牺牲。为了避免坑道内空气日益恶化,导致更多的战友染病,或因病情加重而牺牲,于海云只得带领医疗队战友们,利用敌军炮火、炸弹轰击洞口的间歇时间,冒着随时可能牺牲的巨大危险,含泪将牺牲的战友们抬出坑道,等待下一轮炮火来临时,为战友们默哀致敬,炮葬送行,让战友们安息朝鲜大地。

在上甘岭战役中,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先后投入总兵力6万余人,志愿军先后投入总兵力4万余人。志愿军以11529人的伤亡代价,毙、伤、俘敌军25498人,击落击伤敌机300架,击毁坦克40辆、大口径火炮61门,使敌人一年来最大的攻势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1952年12月16日,毛泽东主席在《论朝鲜战争局势及特点》的讲话中,高度评价了上甘岭战役;1952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庆祝上甘岭前线的伟大胜利》的社论。

上甘岭战役敲响了美国总统杜鲁门政治生涯的丧钟,使美国人从狂妄叫嚣“让枪炮说话”,又回到了板门店谈判桌上“让人说话”;上甘岭也由此成为了联合国军的“伤心岭”。

上甘岭战役的胜利,使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整个正面战场完全掌握了主动权,彻底打掉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正面战线发动进攻取胜的信心;用铁的事实证明志愿军的正面防线是牢不可破的,可以集中精力强化侧后海岸的防御战备;创造了世界现代战争史上坚守防御的典范;创造了奉献拼搏,血战取胜的上甘岭精神。

在上甘岭战役中,于海云所在的部队,涌现出了电视剧《英雄儿女》中手持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的主人公王成的原型—中国人民志愿军三兵团12军31师91团8连英雄战士王万成;孤身奋战,一天打退敌军40多次进攻,歼敌280余人,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奇迹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三兵团12军31师91团孤胆英雄战士,荣获特等功、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的胡修道等一大批全国闻名的战斗英雄;上甘岭战役第二阶段的前线总指挥12军副军长李德生,后任中共中央副主席。

由于该部队在上甘岭战役中浴血奋战,功勋卓著,1952年12月6日《人民日报》一版,以《志愿军某部在上甘岭创光辉战例》为题,向全国军民表彰了他们的英雄事迹。

6.参加1953年春朝鲜东海岸反登陆作战:1953年1—4月,中朝军队为抗击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南朝鲜军,在朝鲜东西海岸实施两栖登陆所进行的备战,史称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于海云所在的志愿军12军,参加了东海岸反登陆作战。在此作战中,海岸防御部队修筑了大量工事,囤积了了大量物资和弹药,多次进行了战前训练和实兵演习,熟悉了作战预案,提高了战术和技术水平。志愿军正面部队先后进行大小战斗760余次,毙伤俘敌军5万余人,使中朝军队大大增强了整体防御能力,争取了主动权,从而迫使联合国军放弃了登陆企图,恢复了停战谈判,并为随后的夏季反击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于海云和医疗队战友们,积极救治伤病员,为保证战士身体健康,恢复体力,顺利推进备战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7.参加反细菌战:抗美援朝期间,中国志愿军同朝鲜军民一起,为应对美军使用细菌武器,残害中朝军民所进行的斗争,史称反细菌战。1952年1月28日,美国军机在朝鲜平康郡,投放了大批体内带有霍乱弧菌的苍蝇、带有鼠疫杆菌的人蚤跳蚤和带有病菌的类似蜘蛛的昆虫。2月29日—3月5日,美国军机还多次在中国东北的抚顺、新民、安东(今丹东)、宽甸、临江等地,撒放大量带有病菌的昆虫、杂物,把细菌战扩大到中国境内。在美军投撒病菌的中朝地区,出现了大量烈性传染病例,死亡人数众多。

为粉碎美军的细菌战,志愿军从兵团到团均成立了防疫委员会,营连成立防疫小组。于海云带领的师部医疗队,担负着指导全师防疫卫生知识教育和开展防疫活动的重任。及时普遍地为志愿军战士施行了预防接种,建立了疫情报告制度和检验机构,对传染病人及时进行了隔离治疗,对烈性传染病疫区实施了封锁,经过近一年艰难凶险的斗争,终于制止了疫病的流行,有力粉碎了美军的细菌战。

8.参加防毒气袭击战:抗美援朝期间,中国志愿军同朝鲜军民一起,为应对美军毒气袭击,而进行的防毒气斗争,史称防毒气袭击战。1952年2月—1953年6月,美军采取炮击和空投的手段,对志愿军防御地区,进行毒气袭击101起,施放的化学毒剂达17种之多,其中糜烂性毒剂6种,窒息性毒剂2种,血液与神经中毒性毒剂3种,喷嚏性毒剂3种,催泪性毒剂3种,志愿军有1095人中毒,死亡145人。于海云和医疗队战友们,协助防化人员,指导志愿军战士们学会识别毒气的方法及利用就便器材进行防护的要领,研究和储备解毒药品,有效减轻了美军毒气袭击所造成的危害。

在三年的朝鲜战争中,中朝军队共毙伤俘虏敌军109万人,其中美军伤亡被俘39万多人,被击毙54246人;共击落击伤敌机12224架,击毁击伤和缴获敌军坦克3064辆,击沉击伤敌军舰艇257艘,击毁击伤和缴获敌军各种大炮7695门,击毁和缴获各种作战物资无数。

终于迫使以美国为首的17国联军,于1953年7月27日,在朝鲜半岛北南交界处的板门店,与中朝两军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由此,打出了中国的军威和国威,使得一个强大的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让中华民族的英雄风采惊艳全球。

在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先后出兵约240万,伤亡约83万,其中战斗伤亡约38万,非战斗伤亡约45万,有包括毛泽东长子毛岸英在内的近20万英雄儿女壮烈殉难。

 

 、英雄精神是立国强国之魂

 

回顾共和国老英雄于海云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显赫富有的官位名利,但是,具有千难万苦、惊险无数、绝境频临、出生入死的革命生涯,具有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魄,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坚强毅力和钢铁意志,具有为党为国为民默默奋斗、不求索取的无私精神,具有在关键时刻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甚至能够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境界,具有一心奉献、不图名利的博大胸怀,具有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初心使命的定力和信念,具有教育后人奋发有为、报国为民、传递革命接力棒的忠诚自觉党性。

滴水见阳光,日久见精神。从于海云这位老英雄漫长的革命生涯,我们看到了一位普通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见证了共产党的执政希望,彰显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血战到底、敢打必胜、不可欺侮的英雄风采,昭示了中华民族必然走向强大的美好未来。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英雄是民族脊梁和闪亮坐标,英雄精神是激励我们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力量。军人英勇牺牲的行为永远值得尊重和纪念。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们。我们要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勠力同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注:撰稿人于凌宇,系于海云同志三子,曾任国家工信部处长,后作为濮阳市委、市政府引进人才,调任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大学濮阳工学院>科研处长、三级教授;材料依据查档案、老人口述、查阅革命历史文献佐证综合整理而成)

Copyright © 2017 http://www.puyangdangshi.com All Rights Reserve
中共濮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版权所有 承办:中共濮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地址:濮阳市人民路158号 电话:0393-4426890 备案序号:豫ICP备20230224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