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杆子里夺政权,是这样提出来的

发布时间: 2020/11/30 8:40:12   作者:《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来源:《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浏览次数:
摘要:

               据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多人,其中共产党员2.6万多人。

从党的五大召开到1927年11月,党员数量由近5.8万人减少到1万多人。

工会和农民协会到处被查禁、解散,工农运动走向低沉……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遭到野蛮屠杀。中国共产党面临着被敌人瓦解和消灭的严重危险。

面对这种险恶的环境,敢不敢革命?怎样坚持革命?

年轻的中国共产党表现出了可贵的大无畏品格。正如毛泽东后来所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枪杆子里夺政权

1927年7月27日,由周恩来任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简称前委)成立。为了挽救革命,7月31日,前委决定8月1日凌晨4时在南昌举行起义。1927年7月31日晚,整个南昌城在战斗前的寂静之中。

各部队负责人根据前委指示,分别在各攻击地点,做好战斗准备。起义军的服装标志是:脖子上系红领带,夜里左胳膊扎白毛巾,口令“河山统一”。

起义时间一秒一秒地临近,总指挥部里,周恩来忽然接到贺龙报告,第二十军一团的一个副营长投敌叛变。周恩来果断决定,起义提前到8月1日凌晨2时。

清脆的枪声响彻沉寂的夜空,一时间,炮声呼啸、喊杀震天。在前委领导下,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的军队2万余人,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最终占领南昌城。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用血与火的语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暴、坚持革命的坚强决心。

南昌起义后的第六天,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八七会议,毛泽东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提出了整顿队伍、纠正错误而“找着新的道路”的任务。中国革命从此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八七会议后,8月9日,毛泽东到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起义开始是以攻打中心城市长沙为目标的,但遭到远比自己强大的反革命军队的抵抗,损失严重。毛泽东果断下令停止进攻,把起义军向南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以保存革命力量,再图发展。

在转移途中,处境十分困难,许多人情绪低落,不少人离队。9月29日,部队到达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时,在毛泽东领导下进行改编,史称“三湾改编”。经过三湾改编,起义军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一位连长在写给妻子的信中说:“我们天天行军打仗,钱也没有,衣也没有穿,但是精神非常的愉快,较之从前过优美生活的时代好多了,因为是自由的,绝不受任何人压迫;同志之间亦同心同德,团结一致。”

10月27日,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决定在这里建立革命根据地。这是因为:当地农民武装首领受过大革命洗礼,愿同工农革命军联合;井冈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周围各县有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易于部队筹粮;地处两省边界,距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城市较远,敌人的统治力量薄弱。

由于国民党新军阀之间发生战争,工农革命军赢得向外发展的良机。1928年2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建立。

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

继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后,中国共产党于12月11日发动了广州起义。起义军一度占领广州绝大部分地区,成立了苏维埃政府。由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无力坚守,起义总指挥叶挺主张趁敌人主力尚未开回广州前将起义部队撤出,但遭到共产国际代表诺伊曼反对。起义军终因敌众我寡而失败,张太雷和许多革命者英勇牺牲。

实践再一次证明:面对国民党新军阀在中心城市拥有强大武装的情况下,想通过城市武装起义或攻占大城市来夺取革命胜利是不可能的。

中共中央错误地估计形势,不顾主客观条件,盲目地要求一些地区举行武装起义,党内的“左”倾情绪逐步滋长。因此,召开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刻不容缓。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由于国内白色恐怖非常严重,党的六大在莫斯科近郊五一村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共142人。

六大明确指出,当前中国的政治形势是处于两个革命高潮之间;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党的中心工作不是千方百计地组织暴动,而是做艰苦的群众工作,积蓄力量。这是党的工作方针的一次重要转变。

六大以后的两年,全党恢复和重建党的组织,领导开展群众斗争,中国革命出现走向恢复和发展的局面。

党的六大也有不足,仍把城市工作放在中心地位,没有认识到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没有认识到建立农村根据地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Copyright © 2017 http://www.puyangdangshi.com All Rights Reserve
中共濮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版权所有 承办:中共濮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地址:濮阳市人民路158号 电话:0393-4426890 备案序号:豫ICP备20230224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