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武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

发布时间: 2020/5/8 16:49:47   作者:《求是》杂志社文化编辑部主任、编审 李文阁   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浏览次数: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如何引导?一方面要阐释和倡导正确的,另一方面要批驳和反对错误的。历史虚无主义是树立正确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路上的最大“拦路虎”“绊脚石”,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习近平总书记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坚定反对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明确申明中国共产党人既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一再提醒不要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在批判的同时,他还通过提升文化自信来消解历史虚无主义,使人们认清了历史虚无主义的虚妄,也使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降到了最低。

一、两个提升:重大理论创新

11月3日至5日,黄坤明部长在陕西调研时指出,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一“要坚持整体把握、全面系统,聚焦重点、抓住关键”,二要从“历史地位、时代背景、精神实质、丰富内涵、理论创新、实践要求”六个方面来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系统完整、内涵丰富、思想深刻、逻辑严密、相互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蕴含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包括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在理论创新中,一个重大创新就是“两个提升”,即把“三个自信”提升为“四个自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容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提升为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四位一体”。

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认识和论述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以2016年6月为界,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2016年6月前,习近平总书记从不同角度阐释文化自信。第二个阶段,即2016年6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自信与其他三个自信相并列,把文化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2016年6月2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第一次把文化自信与其他三个自信相并列;在2016年10月21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他第一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1]在党的十九大上,文化自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被写进了十九大报告和党章,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为什么说“两个提升”是重大理论创新?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对这一主题理论上的推进当然是重大理论创新。二是“两个提升”并不是简单的论断或口号,它包含丰富的思想内涵。它是一种文化理论,蕴含着对文化的含义和内容、文化的地位和本质、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文化的变迁和发展、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等问题的回答。它是一种历史观,蕴含着对历史发展规律、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思考。它是一种发展观,深刻回答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回答了发展的目标、任务、动力、机制、保证等问题。它是一种意识形态理论,是一种民族观和国家观,是一种现代化理论,给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之路提供了全新选择等。进言之,“两个提升”本身就是一个内容丰富、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所以才称得上是重大理论创新。

二、增强文化自信,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并把文化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呢?这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考量。

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一直是一个非常自信、骄傲的民族,传统中国人的自信、骄傲主要不是来自于经济、军事,而是源于文化。今天,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不仅要提高我们的硬实力,而且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只有文化上强大了、真正自信了,才意味着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现实看,当今世界,文化愈来愈成为一个国家、民族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发达国家文化发展相比,我们文化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特别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这就更需要发展文化。

更为重要的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视文化、强调文化自信,并不只是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而是有更大诉求,那就是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因为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价值理念,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则是价值理念的具体体现。

众所周知,冷战结束后,西方有人叫嚣,历史已经终结,西方模式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模式。然而,历史并未按照那些西方思想家的“预言”演变,资本主义世界并未“风光”多少年。先是1997年至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然后是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等,资本主义经济普遍陷入低迷。随着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社会也呈现了种种乱象:社会撕裂,保守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并逐渐蔓延,“逆全球化”思潮明显上扬,不少国家社会阶层分化严重,民粹主义大行其道等。

当然,这一时期,我们也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经济进入新常态,改革步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社会进入矛盾凸显期。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国道路的质疑逐渐多了起来,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则利用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抹黑中国,不仅如此,他们还拿中国革命史、党史、国史、军史来做文章,借此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对于中国经济的质疑,习近平总书记用新常态来释疑。对于中国道路的抹黑,习近平总书记用我们的发展成就、用提升文化自信来驳斥。他认为目前中国的状况是“风景这边独好”,2013年至2016年,我国经济保持了中高速增长,GDP年均增长7.2%,高于同期世界2.5%和发展中经济体4%的平均增长水平。可以说,十八大以来的5年,中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只要不是戴着有色眼镜,只要不是居心叵测,就不能无视这些成就和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满怀豪情地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2]

看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升文化地位、坚定文化自信,说到底,就是坚定对道路的信心,就是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这恰恰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最有力批判。因为,历史虚无主义并非是一种学术思潮或学术观点,而是一种政治思潮,其真正目的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坚定文化自信,让历史虚无主义销声匿迹

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极大,如果任其泛滥、蔓延,就会亡党亡国。对此,必须有清醒认识。我们必须坚定“四个自信”,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一是旗帜鲜明讲政治。二是树立正确历史观。历史虚无主义一贯手法就是用枝节代替主流、用碎片遮蔽整体、用局部置换全貌、用偶然否定必然。破除历史虚无主义构筑的重重幻象,就必须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三是一心一意谋发展。孟子说过: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事实胜于雄辩,对历史虚无主义最有力批驳是来自于实践。只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只要我们不断取得历史性成就,历史虚无主义就没有了市场。

Copyright © 2017 http://www.puyangdangshi.com All Rights Reserve
中共濮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版权所有 承办:中共濮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地址:濮阳市人民路158号 电话:0393-4426890 备案序号:豫ICP备20230224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