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以后,蒋介石改变战略,集中兵力向陕北和山东两个解放区发动进攻。
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毛泽东决定立即转入战略反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经过精心的考虑,毛泽东要求邓小平与刘伯承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全面打乱蒋介石的战略部署。
大别山,雄踞于三省交界,北连淮河,南至长江。刘邓大军占领这块要地,就像一把锋利的尖刀插入了敌人的心腹。
千里跃进大别山,这是一着险棋。
1947年6月30日深夜,刘邓大军12万人马强渡黄河,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直接威胁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蒋介石调集33个旅进行全面“围剿”,企图趁刘邓大军立足未稳之际,把他们消灭在大别山。大别山的形势骤然紧张。
在大别山里,刘邓大军度过了抗战胜利后最艰苦的一段岁月。一方面,解放军从北方来到南方,从平原进入山地,面对着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许多战士感到很不适应,饮食不习惯、言语不相通、地形也不熟悉。一过淮河后,就有很多战士拉肚子;另一方面,国民党为了断我军粮,绝我生路,对当地群众进行极其残酷的封锁和镇压,刘邓大军在风雪荒野的大别山,没有后方,缺衣少粮。他们既要同“围剿”的敌人作战,又要自己设法解决给养,战士们常常吃不上饭,找不到向导,陷于饥饿、疲劳、迷途之中。
在最困难的时候,粟裕曾提出率华东野战军的几个纵队前来增援。但邓小平表示,我们在大别山就是为了吸引敌人于我周围,减轻兄弟部队的压力。他致电中央:我们在大别山背重些,对全局极有利。
为了调动和分散敌人,刘伯承率一部分部队跳出包围圈,在淮北指挥全局。邓小平和李先念、李达等则率另一部分部队在大别山的丘陵地带中来回穿梭,一会儿由西向东,一会儿由东向西,今天跑一趟,明天跑一趟,不知来回跑了多少趟,以调动敌人,迷惑敌人。
同时,邓小平还号召部队勇挑重担、顾全大局,全心全意发动群众,创建大别山根据地。他认识到:要站稳脚跟,就要发动群众;而要发动群众,则必须严肃纪律,对违反群众纪律的现象绝不姑息。有一次,邓小平率领野战军总直属队经过黄冈县总路嘴时,看到街道上空无一人,冷清异常,店铺里的商贩也跑光了,感到十分奇怪。忽然,他注意到街对面走过来一个解放军战士,刺刀上挂着一捆花布和一捆粉条,显然来路不正。邓小平立即下令进行追查。调查表明,这名解放军战士是个警卫连副连长,他刚才的确是抢了老百姓的东西。当时有人说情道,这位警卫连副连长曾经多次荣立战功,是不是可以从轻处理?但邓小平坚决表示,严明的纪律是我们想在大别山站稳脚跟的保证,事关部队的生死存亡。违反了群众纪律,就得不到人民的支持,没有人民支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最后那个违纪的副连长被公开处决了。这件事迅速传遍了整个大别山地区,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老百姓奔走相告,红军真的回来了!
在邓小平的带领下,广大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经过一个多月的斗争,歼敌3万多人,成功地粉碎了敌人的“围剿”,为全国各个战场的战略进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很多年以后,当有人问起这段经历时,邓小平说,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战略行动,这是毛主席定下的,二野挑的是重担,种种艰难我们都克服了,完成了任务,还是那句老话,叫做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