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秋,日军以重兵对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盘踞在濮阳、东明地区的伪第2方面军乘机向东“蚕食”,侵占濮县,设置碉堡、据点百余个,准备进一步向根据地中心区范县、观城推进。为打击孙良诚部,歼灭其有生力量,恢复并巩固根据地,冀鲁豫军区决定发起濮阳东南战役。针对孙良诚部前实后虚的弱点,战役采用了“掏心战术”——袭击孙良诚总部八公桥,尔后各个击破。
战前,冀鲁豫军区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军分区的主力部队集结于濮县东南地区,佯作向东进攻态势,以麻痹孙良诚部。11月16日拂晓前,第二军分区主力部队由鄄北、濮南进至黄河故道北岸的火神庙地区隐蔽集结,封锁消息。下午4时部队沿黄河故道大堤向西秘密开进,各团分路直奔八公桥。黄昏时分,狂风骤起,只刮得黄沙蔽天,日月无光,对面不见人脸,伸手不见五指。分区参谋长李觉和侦察股长邱克难拿着指北针和军用地图随先头营掌握行进路线,并由当地情报员和侦察员为向导。为了及时掌握部队情况,各级指挥员逐级靠前指挥,果真是衔枚疾走,鸦雀无声。大军穿行于伪据点之间,神不知鬼不觉地通过了敌人的封锁线,接近攻击目标八公桥。战斗指挥部设在八公桥东北一华里的史家寨村史乃敏家(史乃敏为中共党员,时任昆吾县保安敌工站长)。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亲自坐阵指挥。
由于对敌情、地形、民情了解得比较清楚,加之部队有着丰富的夜战、近战经验,所以各团都能按规定时间秘密到达八公桥附近的预定地点,作好战斗准备。各团首长率主攻营、连干部摸近八公桥城下两道外壕之外的木栅栏,进行了近敌勘察,选择了突破口。22时,挂在指挥部枣树上的信号灯亮了,这是事先约定的进攻信号。负责前沿指挥的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曾思玉一声令下,偷袭开始。
迅速进入围寨接近伪二方面军总部八大处。这时有几个伪军正在汽灯下打麻将,直到突击连的枪口顶到了胸膛上,才如梦方醒,只好束手就擒。此时,第八团突击连从西南角登入围墙,基干团也从东南角顺利突入东西围寨,继续按事先划好的作战区域向纵深发起进攻。
参战部队快速穿插,将敌人盘踞的宅院、碉堡分割包围,发动猛烈攻击,战斗进展顺利。17日上午,只剩下西围寨十字街口的核心碉堡还在顽抗。第八团几次攻击均未奏效,团长齐丁根急中生智,命令五连排长蔚正兴组织战斗小组,用多条被子打湿捆在大车上,在轻重机枪和步枪的火力掩护下接近敌人碉堡,用棉花、辣椒和从理发店找来的头发包扎在一起,捆在竹杆上点燃,捅入敌碉堡射击孔内。碉堡内顿时浓烟滚滚,敌人被呛得喘不过气来,咳嗽不止,泪如泉涌,实在难以忍受,只好缴械投降。俘虏出来时,惊奇地问:“你们用的什么新式武器?”战士们风趣地说:“这是我们的飞雷烟幕弹。”
激烈的战斗持续了12个小时,直到17日午后才胜利结束。这次战斗,毙伤敌伪数百名,俘虏伪二方面军参谋长甄纪印,团长慕某等以下官兵3200余名,缴获迫击炮2门,重机枪4挺。步枪1900余支,短枪90余支,子弹4万余发,电台两部,战马300余匹,粮食数百万斤,兵工厂一所及全部机器。可惜的是,孙良诚本人于16日下午,即八公桥战斗打响的当天,乘汽车去了开封,侥幸成为漏网之鱼。
八公桥战斗结束后,第七团乘胜攻克徐镇,第八团在分区特务连配合下攻克王郭村,八公桥外围据点被一扫而清。各部队、地方武装、民兵乘势展开猛烈反“蚕食”作战,在纵横200余里的地区,先后拔除日伪军大小据点100余处,歼敌数千。盘踞濮县的伪军被迫于11月26日放弃全部据点,缩回濮阳及柳下屯周围 。从此,濮范观中心区与二、四、五分区联成了一片,恢复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为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共濮阳县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