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黄河下游平原是一个既有肥田沃土,又有盐碱沙荒的地区。生活在这里的人,有一部分是靠刮土熬盐来营生的,这部分人被称为盐民。冀鲁豫边区的濮阳地区,曾是盐民的重要聚集地。盐民依靠熬硝晒盐制盐谋生,生活虽然清苦,但亦能维持生计。民国初年,北京政府为了实行海盐专卖,成立了盐务署,在产盐区设立了盐务辑私马队(盐巡)。到1930年,派到濮阳县的盐务辑私队已有40余人,他们捣盐池、砸盐锅、抓盐民,破坏了盐民的生活门路,激起了盐民的强烈不满。于是,濮阳县的盐民就自发地组织起了“晒盐会”,团结一致,准备同盐巡作生死斗争。中共濮阳中心县委把握形势,加强了对盐民斗争的领导。通过宣传发动,在濮阳县城内成立了“濮阳民生盐会”。到1932年春,以濮阳城内西水坡、城西北硝河坡、城南澶州坡盐民集中的地方为核心,南到渠村,西到硝河两岸,连同内黄县盐碱十八村,长达140华里地带的盐民相继被发动起来。开展大规模驱逐盐巡斗争的条件已经成熟,中共濮阳中心县委成立了以高克林、王从吾、刘晏春为主要负责人的盐民斗争指挥部,组织盐民进城,驱逐盐巡。
5月15日,1000余名盐民在指挥部的指挥下,进入濮阳县城,包围、捣毁盐巡局,上街游行示威,散发《告盐民书》等宣传单,迫使国民党濮阳县政府同意盐巡退出濮阳县,答应盐民提出的“释放被抓盐民,准做、准卖硝盐”等项条件,斗争取得了胜利。此次濮阳盐民斗争是共产党领导的濮阳农民运动的伟大壮举,史称“盐民暴动”。
之后,滑县、濮县、范县、清丰等县相继发动了不同规模和形式的盐民斗争,盐民会员发展到8万人(号称10万盐民大军)。党领导的濮阳和各县盐民斗争的胜利,增强了党的威信,提高了群众觉悟,斗争中发现和培养了积极分子,发展和壮大了党的组织。